Page 208 - 松江故事
P. 208

200    松江故事

             饼、 南瓜塌饼分别加入煮熟的青菜、 南瓜, 油煎至表面金黄, 再用糖水收
             干即成。塌饼制作方便, 常作为待客点心。农忙季节, 农民在田头休息

             时常以塌饼充饥。过去, 穷人在中秋节买不起月饼, 用南瓜塌饼当作
             月饼。
                 摊粉头制作简便, 过去松江人较多食用。将糯米粉加水调成糊状,
             油煎成薄饼即成。立夏日, 在粉中加草头, 松江人俗称“ 金花头摊粉头”,

             是节令食品。
                 松江传统点心还有粽子、 春卷、 油饨、 八宝饭、 酒酿、 黄米粉等。松江
             人家制的面制品点心不多, 多购买成品。北方人的主食如水饺、 包子、 馒
             头等, 松江人只当作点心。

                 从前, 松江市售点心内容丰富, 店少摊多。民国时期, 松江镇上的石
             家粥店、 龙兴居阳春面、 小无锡炒面、 四似春汤圆、 小广东云吞、 成隆兴生
             煎馒头等, 颇得顾客称赞。其他如豆腐花摊、 线粉头摊、 炸鱿鱼摊、 甜酒
             酿摊等也各具风味, 深受欢迎。解放后, 稻香春糕团店的汤圆、 糖糕、“ 鹅

             头颈”, 清真馆的羊肉锅贴、 两面黄炒面等为顾客称道。肩挑点心小摊主
             要是县城附近的农民经营, 多系祖传, 担子一头是小灶, 置特制的锅子,
             中分数格, 分装芋艿汤、 赤豆羹、 绿豆汤等, 另一头置碗、 匙、 燃料、 杂物,

             在农闲时节串街走巷叫卖, 生意颇兴隆, 自农村合作化后绝迹。另有“ 馄
             饨担”, 俗称“ 柴爿馄饨”, 一副竹架, 灶、 碗、 杂物各有所置, 或沿街叫卖,
             或停驻街角,“ 文革” 起消失。
                90年代起, 国营、 集体的点心店纷纷关闭, 个体饮食店在松江遍地
             开设, 但供应品种缺少特色, 且质量一般, 缺少口碑特别好的店摊。西式

             点心逐步进入家庭, 但经常以面包、 蛋糕作点心的仍不普遍。随着社会
             商品化程度提高, 居民家制点心越来越少, 多到超市、 点心店购买。尤其
             是冰箱普及, 速冻食品推广后, 居民已基本上不再自做点心。农民在除

             夕前蒸糕、 做圆团的热情大减, 平时也很少自做点心。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