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松江故事
P. 206
198 松江故事
送。入夜, 家人团坐于庭院, 吃巧果、 瓜果、 菱藕。
七月十四日, 夜喝豆浆、 吃油条, 以为可以明目。
中秋节, 自做南瓜饼, 或购买月饼, 亲戚、 邻里之间互相赠送。八月
十五日又被民间称为芋艿生日、 毛豆生日, 吃煮熟的毛豆荚、 毛芋艿, 称
“ 毛一千, 余一万”。吃菱、 藕、 石榴、 柿子等时令水果, 称“ 前留后嗣”。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蒸重阳糕, 喝重阳酒。
农历十月初一称“ 十月朝”, 开炉做饼, 祭献祖先。邀请亲朋好友聚
餐, 称“ 吃十月朝”。
冬至节, 节前, 磨糯米粉, 蒸糕, 做粉圆, 馈送亲友。
农历十二月初八, 杂置榛、 菱、 枣、 粟、 豆等杂粮五谷, 煮“ 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夜饭吃金针菜、 木耳、 糯米小圆子菜粥。
除夕前, 磨粉蒸糕、 做圆团, 准备年夜饭菜肴。
节庆食品是农耕社会和宗教信仰传说的产物, 比如青绿团、 蚕豆之
类反映了农耕季节的特色; 比如七月十四喝豆浆、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
是信仰传说的物质表现。同时节令食品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比如每逢
中秋节, 子女买了月饼孝敬父母, 邻里之间、 亲友之间在端午节前互相馈
赠粽子等。
20世纪80年代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如对“ 年夜饭” 的期待
不再热切一样, 人们对多数传统节庆食品的兴趣大减。至90年代, 城乡
居民中仍沿用的传统节令食品大概仅有元宵汤圆、 端午粽子、 中秋月饼
数种, 且大多购买成品, 不再家制。其余如清明绿团、 立夏蚕豆、 七夕巧
果等还有部分居民到时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