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松江故事
P. 202
194 松江故事
商品, 90年代起已较少食用。松江人喜欢吃得清淡, 荤菜多以素菜打
底, 如笋炒肉片、 白菜、 雪菜炒肉丝、 菜心肉圆、 咸菜烧鱼、 韭菜炒蛋等为
家庭常用。
过去, 松江人吃蔬菜讲究时鲜, 当天买, 当天吃, 一般不吃落时蔬菜。
90年代起, 温室反季节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海外蔬菜品种也被引
进, 许多市民, 特别是年轻人已搞不清楚自然季节的应时蔬菜, 吃时令蔬
菜的观念逐渐淡薄。
解放前, 松江没有室内菜场, 所谓小菜场, 就是菜贩、 菜农沿街或在
肉庄、 鱼市四周设摊形成的自然菜场, 清晨开市, 到上午10点左右顾客
稀少, 开始收摊, 或挑了菜担串街走巷叫卖。庙前街、 秀野桥滩、 大仓桥、
东外街等地段是菜贩、 菜农集中摆摊地点, 规模较大, 成为当时松江主要
的菜场。菜场上还有点心摊、 水果摊、 小杂货摊, 市面颇为热闹。上菜场
买菜的大多是家庭主妇, 她们提了竹篮, 自带杆秤, 与菜贩、 菜农讨价还
价。50年代起, 买菜自带杆秤的习俗逐渐消失, 锱铢必较者仍有自带弹
簧秤的习惯。蔬菜、 肉、 禽等向来以斤两计价, 只有蛋以个论价, 解放后,
食品公司以重量收购、 销售鲜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 集贸市场上交
易鲜蛋也以重量计价, 但至今皮蛋、 咸蛋仍以个计价。
1950年, 县政府在庙前街松汇路北侧建造集市菜场, 搭建了158间
简易棚屋, 松江从此始有固定的有棚屋的菜场。此后, 松江镇逐步建立
室内菜场, 但规模均不大, 居民买菜仍以马路菜场为主。20世纪80年
代起, 松江镇建成菜花泾、 人民路等大型有棚集贸市场, 至20世纪末, 松
江城区的马路菜场全部被清除。
随着冰箱的普及, 以及超市的兴起, 居民买菜方式逐渐改变, 至21
世纪初, 不少家庭不再每天买菜, 到超市买菜成为部分家庭的习惯。买
菜时间也有变化, 喜欢早起的市民多早上买菜, 双职工多在下班后买菜,
也有趁午休时到菜场买菜的, 菜场从早到晚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