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松江故事
P. 200

192    松江故事

             称“ 米烧粥”; 用隔夜饭煮粥, 称“ 饭泡粥”; 用开水泡饭, 称“ 淘茶饭”。农
             民的一日三餐都喜欢吃米饭, 不喜欢喝粥, 早饭也煮米饭或炒饭。过去,

             如果议论谁家最近在喝粥, 意指该家境况不好。天热以后, 农民大多在
             早上便煮好一天的米饭, 早饭后, 将米饭盛在饭箩里, 挂在阴凉通风处,
             一直吃到晚饭。
                 城镇居民的午饭原来比较讲究, 主菜都在午饭时烹饪。晚饭吃中午

             剩下的菜, 一般不再做菜。1958年“ 大跃进”, 居民就业增加, 流行“ 吃食
             堂”, 但不像农民那样“ 吃饭不要钱, 放开肚皮吃”, 吃饭要凭饭菜票。双
             职工家庭午饭多在食堂用餐或自带, 菜肴改在晚饭时烹制。
                 解放前, 实力较强的商家对职工免费提供午饭和晚饭, 每餐四菜一

             汤或六菜一汤, 几荤几素自有定规, 不轻易改变, 晚饭备酒供职工饮用。
            1956年实行“ 公私合营” 后, 免费餐取消。90年代起, 多数机关企事业单
             位的食堂开始向员工提供免费午餐, 单位没有食堂的员工到附近小饭店
             吃盒饭, 都称“ 吃客饭”。

                 买菜做饭, 俗称“ 开伙仓”, 据上世纪90年代末随机抽样调查, 新婚
             夫妇在蜜月期基本上不“ 开伙仓”, 结婚两三个月后, 自己“ 开伙仓” 的约
             占40%。父母已退休, 与子女分居的, 子女带孩子到父母家中吃晚餐的

             不少。有的象征性地给父母些许伙食补贴, 有的分文不付, 称“ 刮老人”。
             只要父母有经济能力, 对此大多没有怨言。逢休假, 子女多到父母处聚
             餐, 父母到子女处聚餐的较少。
                 夏季, 农民吃晚饭大多将餐桌摆在自家门前场地上, 有的搬出椿凳
             或矮桌当餐桌, 全家坐在矮凳上用餐。只见村中饭桌相连, 邻里左右搭

             话, 呈现出一派独特的乡村生活风景。有些农民还有“ 抬饭碗” 的习惯,
             多已婚中青年女子所为, 吃饭时不坐在饭桌上, 盛满一碗饭, 夹两三筷
             菜, 或手夹几根咸菜, 一边吃饭, 一边串门, 漫无目的, 村东走到村西, 逢

             人说三道四。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