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松江故事
P. 77

市井俚曲    069

               横潦泾开出一二只马头船到松江, 停泊在竹竿汇、 秀塘桥滩等处, 下午返
               回, 人称“ 水渡船”。农民携带瓜果蔬菜、 家禽和自织的土布, 乘船到松江

               出售, 购买生产、 生活必需品后乘原船返回。船资每人铜板数枚, 乘客以
               妇孺老弱和负带重物者为多。竹竿汇由此人气充足, 茶楼、 点心店、 酱
               园、 杂货店、 鸡鸭行等应运而生, 商业服务业一时十分兴盛。后因受地理
               环境因素等制约, 航运业在竹竿汇发展不开, 码头移至他处, 近在咫尺的

               西门口又是松江的商业中心, 竹竿汇的市面日趋冷落。
                   说到竹竿汇, 还要提及徐锡之这个人物。徐锡之曾在辛亥革命中冲
               锋陷阵, 光复后在上海政界任要职。不久, 他退出政界, 于1911年底, 独

               自筹资银元五万元, 在竹竿汇29号创办松江电灯厂, 次年发电, 开创了
               松江的供电事业, 竹竿汇也成了松江电业的发端之地。抗日战争期间电
               厂被日军侵占, 发电只供军用。1955年12月, 电厂实行公私合营, 是松
               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9年, 松江纳入华东电网, 电厂停止发电。

               1960年, 电厂改为上海供电局松江供电所。
                   位于竹竿汇中段的峰泖村是解放前松江为数不多的新式住宅区, 其
               样式与上海市区的新式里弄颇为相似, 房屋建筑也颇多现代元素。据口

               碑资料, 峰泖村是松江电厂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为高级管理人员和技
               术人员所建的家属楼, 故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峰泖村的居民多数是
               电厂的员工。但笔者在整理松江电厂历史资料时, 并没有看到相关文字
               记载。实际情况是否与口碑说法一致, 尚待证实。

                   解放后, 竹竿汇基本上已没有商业设施, 县水产公司、 农机工业局、
               教育局等机构曾先后设于此。其中的居民区通道曾是热闹一时的露天
               农贸市场, 早上成市, 午后消失。竹竿汇老建筑于2006年全部被拆除,

               原址上建成了云间名门住宅区及数幢商务楼、 购物大楼。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