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松江故事
P. 72
064 松江故事
院落, 也属廖家, 建筑面积与花园比72号更大, 当时为县级机关家属宿
舍, 已与72号隔断。据史料称, 清末民初时, 丁月心女士自费创办景贤
女校, 在松江形成女子入学读书的新风。学生增多后,“ 为了便利学生上
学, 租赁城内杨家桥堍廖姓房屋为校舍”。廖家房子高大亮堂, 活动场所
宽敞, 又有花园可供休憩, 在当时的条件下, 丁月心女士选中廖家房子作
校舍, 足见其用心良苦。
民国时期的松江电报局坐落在中南路与普照路路口, 完全的西式风
格, 解放后成了邮电局和县级机关的家属宿舍。平时我常到住在里面的
同学家玩, 感觉就像进了上海市区某幢30年代的建筑。“ 文革” 初期“ 大
破四旧”, 红卫兵小将看到它的门头装饰不舒服, 架了梯子, 挥锤乱砸, 只
奈水泥汰石子的门头实在结实, 砸了半天, 也只砸了几个白点点, 只得半
途而废, 草草收场。
夹在中南路和中山路之间的市河宽十来米, 两岸全由条石驳岸。自
西往东, 依次排列有佛市桥、 杨家桥、 普照路桥、 望云桥、 爱民桥、 察院桥、
郭门桥、 里仁桥、 东荣桥、 东明桥等十来座小桥, 将中南路和中山路连成
一体。市河中船来船往, 多为进城购买生产资料, 出售农副产品的农船,
也有张着“ 赶网” 捕鱼捉虾的小渔船。河埠头旁常停泊有装满农副产品,
特别是出售西甜瓜的农船, 招引市民前来选购。
中南路的建筑多建在路的南侧, 北侧多宽窄不一的空地, 空地中多
建有河埠头, 松江人俗称“ 滩涂”, 市民洗涤取水十分方便。空地也是各
家晾晒衣物、 小孩游戏玩耍之地。当年, 趴在石驳岸上钓螃蜞、 虾、 柳叶
鱼, 是小伙伴们在暑假中必做的功课。夏季入夜, 男女老少在空地上纳
凉, 吃甜芦粟, 是松江城内常见的风景。
1958年, 因县城旧城墙拆除, 环城河湮塞, 原流至北门迂回南下的
通波塘水受阻, 故于城中袜子弄西侧平地新开河道, 北接通波塘穿城南
达人民河大涨泾口, 自此通波塘自北往南, 直达黄浦江, 同时将中南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