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松江故事
P. 76
068 松江故事
竹竿汇的来历
清代松江城是松江府、 华亭县和娄县一府两县的驻地, 城内城外的
街巷分属两县管辖。辖区大体上是以西城墙为界, 城内及东门外属华亭
县, 西门外属娄县。
在西门外, 沿护城河西侧有条小巷, 南起今松汇中路, 北抵日晖桥
( 也称石灰桥), 宽不过一丈, 长不及一里, 名竹竿汇。在中段又伸展出一
条东西向的支巷, 称竹竿汇支路, 往西与庙前街相通。在松江人的概念
中, 竹竿汇似乎不仅是一个巷名, 而且是指一个地块, 凡庙前路以东, 护
城河以西, 松汇中路以北, 竹竿汇支路以南的地域都被称作竹竿汇。
关于竹竿汇得名的由来, 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与王鸿绪的
居所有关。王鸿绪在松江赫赫有名, 他在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 的科
举中得进士第二名( 榜眼), 历任工部尚书等要职, 两次总纂《 明史》, 加上
他家兄弟三人都是进士, 自然是当时松江最显赫的家族。王家门前的护
城河常被前来走访的船只塞满, 固定船只的竹篙林立, 加上大宅前旗杆
高耸, 所以这里被叫做竹竿汇。另一种说法是, 早在明代, 因四乡农民经
常汇集在这里售卖竹子, 从而形成竹子交易市场, 于是便有了竹竿汇的
称呼。翻阅明正德《 松江府志》, 书中已经有竹竿汇的记录, 竹竿汇得名
在前, 王家显赫在后, 可见因王鸿绪家族而得名的说法不过是民间对王
家表示敬畏的一种演绎。
竹竿汇曾是松江城内的一个水路客货运码头。清光绪初年, 松江出
现一种平底方头的马头船, 因船头方形, 易为水阻, 故航速不快, 但其明
显的优点是航行平稳, 安全可靠, 适宜于客运。每天清晨, 从浦南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