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知青记忆.html
P. 28
在人群中轧来轧去也是一种文化生活。当时大破四旧,旧风俗要统统扫除,结婚不能大
摆酒席,不准送彩礼,不准迎嫁妆,新娘子要自己走到婆家。于是,敲锣打鼓送新娘到
婆家,再表演几个“防修反修”的小节目,就成了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一项主要任务。
下乡几年后,领导安排我进了公社文化站,入选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会表演,而是可
以写点小节目。文化站配备两名干部,一人随公社工作队长年下乡蹲点,一人留在站内
组织全公社文体活动,两人一年一轮换。
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当然比大队的强多了,宣传队员来自本公社各大队、各企事业单
位。一般是三秋大忙结束后集中,春节过后解散;有时国庆节前后也会集中一段时间,
每年集中三四个月不等。队员们都是文艺爱好者,能参加宣传队感到不容易,都很珍惜,
排练、演出个个都很积极。有时个别队员说话做事不检点,只要稍稍批评几句就老实了。
当时的条件艰苦,晚上睡觉统统是稻草地铺;到各大队巡回演出,有时大队会摇船
来接,但大多是靠步行,到路远的大队演出,演出结束时夜已很深,回到住所大多已是
后半夜。有年县里安排浦南片几个公社在新五举行汇演,当时新五还没有通公路,与外
界的交通只有到松江的航班船。为参加这次汇演,我们从新浜坐火车到石湖荡,再从石
湖荡步行到新五。所有的演出道具、服装、乐器等都得随身携带,其中一箱乐谱架特别
重,由七八个男演员轮流掮着,累得够呛。演出结束后,当天晚上又赶回了新浜。
“文革”中,全国只有八个现代京剧“样板戏”,我们没有能力排;传统沪剧、越
剧有能力排演,但都被列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毒草。因此排演的节目大
多是革命歌曲表演唱,或是自己根据形势的需要创作本子,再配上沪剧或越剧唱腔的小
戏、小演唱,比如宣传改土治水学大寨的《四个老汉上河塘》、歌颂公而忘私的《广积
粮》等。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导演节目,主要靠公社自己的力量。对比较重要的节目
或县里抓的重点节目,县文化馆会派人来辅导。
尽管公社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很一般,演出通常没有布景,没有正规的演出服装,节
目内容都是宣传“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鼓动,但到各大队巡回演出时,农民就如过节一
般热闹,拿出自家的门板、长凳搭戏台,扶老携幼赶来看演出,整个演出场地往往水泄
不通。当年农民文化生活的贫乏可见一斑。
每年春节期间,公社宣传队还要到守护铁路桥的部队营地慰问演出。尽管每次都只
有七八个战士看演出,但大家的表演都非常认真。演出结束后,战士们对我们的感激之
情真是难于言表。那种军民鱼水深情的场面,我至今都不能忘怀。
田八样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