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知青记忆.html
P. 32

大榕树下的阿佤情结


                                                         徐顺根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每当回眸这段珍贵的往事,
               总令我心潮澎湃,难以自已!每当想起这片神秘的土地,更令我魂牵梦萦,难以入眠!

               ——也许这就叫情结!

                    那是 1972 年的深秋,来到云南思茅五七农场的第二年,我第一次离开集体生活的

               连队,作为上海知青的代表参加了思茅地委组织的赴孟连“阶级复查工作队”。
                    孟连——一个紧邻缅甸的边陲小县城,人口只有 11 万,以傣族、佤族、爱伲族、

               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为主。那里不仅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且政治复杂、敌情严峻。在

               中缅边境外侧,还盘踞着一股国民党的残匪部队,他们窃取情报、入境骚扰,对我边境

               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1969 年第一次划分阶级成份,林彪的一场“政治边防”运动,把一大批少数民族错划

               成土司、头人、地主、富农,没收家庭财产、批斗家庭业主,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恐,

               有 1 万多人被迫外逃缅甸,有的村寨一夜间人去楼空,使原本十分复杂的边境形势更显

               动荡。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以复查阶级成份为主的各项民族工作,实事求是纠正冤假
               错案,让外逃的少数民族重回祖国,建设新家园,从而稳定边境政治环境。

                    在县城集训期间,我们去瞻仰了烈士陵园。一个高高的山坡上,一排排烈士墓碑环

               山而立,墓碑下面,安葬着上千名 1967 年至 1969 年边境剿匪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的英魂,

               其悲壮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我肃立在寒风中,静听着讲解员讲述着一个个令
               人热血沸腾的战斗故事,仿佛亲身经历着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不知不觉中,心已飞向了

               茫茫的深山峻岭……

                    十几天后,工作队分成十几个小组,开赴各自的目的地。我所在的工作组共 5 人,

               目的地是紧邻中缅边境的富岩公社大曼糯大队糯岛寨——这是一个需要翻山越岭行走
               二天半才能到达的佤族村寨。我们的组长是当时的地区卫生组副组长老冉——一个在部

               队当了 17 年军医,有着高超的医疗水平和丰富的民族工作经验的老干部。他得知我在

               学校学过医,对医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便亲切地告诉我:我们工作的地方不仅条件极为

               艰苦,而且缺医少药,各种疾病流行,我们俩要一边开展工作,一边给当地群众治病。
               我当然高兴得欣然应允。其实在出发前,我就已暗下决心:要为当地群众做些好事.听说

               那里没人理发,我已悄悄自带了一套理发工具,凭借自己熟练的技艺,给边疆人民带去

               上海知青的一片热忱。现在又能跟着组长给老百姓看病,既能增加医疗知识,又能多为


                                                            31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