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知青记忆.html
P. 33
当地群众做好事,一举两得!因此,兴奋得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行李已在出发的前一天由当地的老乡用牛帮驮走了,我们每个人背着一支步枪,带
着干粮和水,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一大早便开始了艰苦的跋涉。当我们穿过了一望无
际的原始森林,翻过了层层叠叠的深山峻岭,趟过了无数条山涧河流,经过了一个个风
格各异的民族村寨,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曼糯大队糯岛寨时,已是第三天的下午了。
我们被安顿在一所小学的一间用泥巴垒起来的茅草屋里。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用竹架支
着一大三小四张床,我们 5 个人就在那间小屋里共同生活了 8 个月。
糯岛寨有 5 个自然村落,清一色的佤族,那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社会的民族,至今还带着明显的原始部落的特征。在那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文字、
没有年龄……跟现代人生活必备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几乎都没有。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人的姓名也特别简单:男的统一姓岩,女的统一姓叶。用竹片
和茅草搭建的竹楼上面住人,下面圈养家禽,屋子里,除了一两个煮饭用的锅和喝水用
的杯子,似乎再也找不出什么稍微值点钱的东西了。
我们的住处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山顶小平地,一棵十几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大榕树就
像一顶硕大无比的雨伞,几乎把整个学校盖在树下。眺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峻山丛林尽
收眼底。山对面,便是缅甸的国土,依稀可看到山庄里袅袅升起的几缕炊烟。山下两公
里处,就是分隔中缅边境的南卡江,江水清澈见底,江两岸的人民经常在旱季趟水而过,
互相交换棉布、大米、盐巴和其他生活用品。
稍作安顿后,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由于受林彪“政治边防”运动的影响,当地
少数民族对工作队的到来还心存余悸,充满戒心。刚开始进村寨时,很多人一看到我们
就马上躲避三舍,不敢和我们接触交谈。面对少数民族的这种误解,我们并没有气馁,
白天与他们一起到山里劳动,晚上挨家挨户上门聊家常,宣传党的政策,说明这次来意。
在我们耐心的解释下,当地群众心中的疑虑慢慢打消了,见到我们也开始热情地打招呼,
甚至主动跑到我们的住所来,比划着手势教我们佤族语。由于佤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
自己的文字,连哪一年解放的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因此,开展阶级复查工作遇到的第
一个难题便是如何界定每户农户解放前三年的家庭经济状况。我们根据当地翻译的建议,
找到了在村寨里既有权威又略有文化的老人,让他回忆解放那年村寨里发生过什么大事
件,然后让大家回忆发生这件大事件的前三年每一户的经济状况,尔后再来确定每家每
户的阶级成份。就这样通过近三个月艰苦细致的调查,我们才把 5 个村寨的几百户佤族
的阶级成份一一摸清楚。按照中央对土改时划分阶级的有关政策对照检查,把原来划为
占总人口 5.7%的土司、头人、地主、富农成份降到 1.4%,就是最后被确定为剥削阶级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