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知青记忆.html
P. 23
插队杂忆
欧 粤
1968 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一场影响我国整整一
代人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开始。一晃四十余年过去了,关于这场运动的功过是非,自会
有人评说。作为千百万下乡知青中的一员,回忆当年下乡插队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朝花夕拾,颇有感慨。
学大寨
1968 年底下乡,正赶上学大寨高峰。关于大寨精神,周总理有过概括:政治领先、
思想挂帅的作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落实到生产队,
就具体多了,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大搞农田格子化和大寨式评工。
我落户的生产大队有大片低洼荡田,这年冬天开始“战天斗地学大寨,誓叫山河重
安排”。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队长哨子一响,男男女女挑了扁担畚箕,浩浩荡荡向荡
田进发。各生产小队的劳力都集中在数百亩的荡田中,虽不能说千军万马,其阵势也确
实蔚为壮观。我刚下乡,闹不明白这场战斗(当时的习惯称呼)到底要搞成什么模样,
只是跟着大家挑泥,日复一日,从早到晚。
农田中原来有许多坟头,在平整土地时全部被铲平。拆坟时,留下没有烂尽的棺木、
砌坟的砖头,有主的各自拿回家,当柴火,砌猪圈;无主的就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为
我砌灶头,围灶面需要方砖,用的就是拆坟砖。如果这事发生到今天,肯定可向卫生防
疫部门投诉。当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在无可奈何,这灶头我一直用到离开生
产队,好在那么多年来都无病无灾。
虽说以前没有干过什么农活,但我当时毕竟年轻,加上下乡前在家中无事,天天和
街坊邻居中的几个小弟兄练身体,练得浑身是劲,就力气而言,农民中比我厉害的不多,
因此每天挑担也不感到吃力。
到了 1969 年春耕前,荡田改造完成,所有的田块大小划一,平坦整齐;大渠道、
小垅沟纵横交叉,确实是旧貌换新颜。为此,我充满激情地写了篇广播稿,题目叫什么
已记不真切,很快就在公社广播站广播了,我很受鼓舞。这大概是我弄文字的开始,以
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下乡数月后,队里开评工会,当时实行大寨式评工,即根据各人的政治思想表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