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html
P. 126

&'()



                不怕设施简陋、 生活清苦, 也不论学术上派别、 观点的分歧, 大家存异求

                同, 齐心协力。 正因为有了这些平凡而又优秀的知识分子, 西南联大在战争
                年代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创造了奇迹。
                    父亲返回昆明后, 顾不得长途跋涉的疲劳以及疟疾的未愈, 立即上

                课。 此时, 清华文科研究所已成立一年, 所址在昆明东北郊龙泉镇司家
                营, 而联大则在城里。 于是, 他在两地各设一铺, 在城乡间往返奔波。 城
                中与陈岱孙、 李继侗、 陈省身等先生同住北门街七十一号。 在研究所, 则

                与朱自清、 许维遹、 何善周等同住楼上一厢房。
                    虽然远离家乡和亲人, 城乡两地的生活条件又都很差, 他的情绪却是
                乐观的。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自幸今年得在自由区过年, 如仍僦居上海,

                则愁闷可知。” (引自 《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 三联书店一九九九年版。
                下文所引日记同出此书。) 清华研究所中有书十数架。 不远处, 北大研究

                所也有书十数架。 两处合计, 四部略备, 可以静心研读。 所以, 每周除上
                课须进城去住之外, 他主要住在乡下。 一九四四年后, 他在城中搬进了光
                                                   线较好的一间居室, 有了作案头工

                                                   作的条件, 便每周前段住在城里,
                                                   星期五以后下乡。 此时朱自清先生
                                                   也搬到了北门街七十一号, 闻一多

                                                   先生则搬进城中另赁屋居住。 研究
                                                   所倒显得冷清了。
                                                        一九四五年九月, 日寇无条件

                                                   投降, 抗战胜利了! 各校着手准备
                                                   复员。 次年五月, 西南联大结束,

                                                   七月初父亲坐飞机返回上海, 和我
                                                   们全家团聚。 九年不安定的生活损
                                                   害了他的健康, 从照顾两家老人和

                                                   他的身体状况考虑, 应以留在南方
                    浦江清先生1946年秋回松江张宅               教书为宜。 然而, 七月十五日闻一
                      资料来源:松江区档案馆。                 多先生在昆明遇刺。 惊悉噩耗, 父



            116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