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html
P. 125
«¬®¯°±²³´ µ¶·1¸µE¹º9E»
我去投靠在浙江山区逃难的外祖父和姨母们, 父亲则只身由杭徽公路到芜
湖, 搭轮船至汉口转赴长沙。 当时, 临时大学文学院设在南岳。 不久, 学
校决定再迁昆明。 一九三八年春, 父亲偕二叔江涛与其他教师同行, 由南
岳起程, 经衡阳、 桂林、 柳州、 龙州、 镇南关, 绕道越南入滇。
临时大学迁昆明后, 更名为西南联大, 文学院设在蒙自。 父亲与吴
宓、 汤用彤、 贺麟及葛邦福等先生在城东北隅合租一屋居住。
一九三八年八月底, 文学院迁回昆明。 祖母与四叔江澜此时也由浙江
辗转来到云南。 父亲在昆明大西门内租屋, 奉母、 弟同住。 才住一个月,
九月二十八日昆明首次遭轰炸, 便与吕叔湘先生等相约, 迁居晋宁。
一九四〇年夏, 父亲依例可休假一年, 于是奉送祖母由越南经香港返回
上海。 此时母亲和我已住在松江老家, 便也到上海, 同住在法租界雷米路文
安坊。 一九四一年八月, 我的弟弟汉昕出生了。 休假期满时, 越南已被日寇
占领, 入滇海道断绝。 父亲遂向联大请假一年, 应郑振铎先生邀请, 到上海
暨南大学任教。 十二月八日, 珍珠港事变发生, 上海租界旋即被日军占领,
暨大也停课了。 父亲不愿滞留敌占区, 决心越过日寇封锁线, 经浙赣路回昆
明。 前程艰险, 母亲有我和弟弟的拖累, 不能随行。 一九四二年五月, 父亲
再次只身踏上行程。 一切远比预想的艰难得多。 冒险过封锁线后, 步行进入
苏皖交界山区。 由于战局变化, 前方道路不通, 在安徽屯溪 (今黄山市) 滞
留两个半月。 后再走皖赣交界山区, 从德兴、 铅山绕道福建, 过建阳、 南
平、 长汀, 再至瑞金、 赣州, 经韶关、 桂林、 贵阳、 曲靖。 十一月下旬, 方
始抵达昆明。 自沪至昆, 在途凡一百七十七日, 共经九省, 行程八千里, 其
中约四分之一是步行。 无论在屯溪滞留时, 抑或在建阳、 长汀受到暨南大
学、 东南联大、 厦门大学 (时暨大等均已迁至福建) 等校校长恳切挽留之
时, 父亲都没有起过返回上海或留在那里任教的念头, 只是一心要回昆明西
南联大。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 他不能离开清华和西南联大, 因为他已把自己
的命运与学校联结在了一起。 他曾在家信中说过: “我们都有一种观念, 就
是爱护国家, 爱护学校。 而且是以学校为家。 一个学术机关, 看成一个大家
庭似的, 这是清华特别的优点, 别个学校就差一点。” 当时, 三校许多教师,
都是这样以民族为重, 以教育事业为重, 克服种种困难, 随学校到了昆明,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