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松江故事
P. 155

逸闻旧事    147

               过松江布织造。
                   松江棉布经不断发展, 到明代, 形成四大品种七八十种布名。四大

               品种是:一、标布, 又名大布, 以浦东三林塘所产最精; 二、扣布, 又名小
               布、 短头布; 三、稀布, 以龙华、 七宝所产为多; 四、高丽布, 又称洋袍, 出
               自高桥、 洋泾等处。稀布、 扣布等经加工后, 又有括绒布、 踏光布、 药斑布
               等名目。到此, 松江棉布由最初的本色粗布, 发展为可以提供制作衣被、

               鞋袜、 装饰等各种需要的系列产品。
                   因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 使纺纱织布成为一项能养家糊
               口, 获取经济收入的营生, 松江府内的棉纺织业由此开始兴盛起来了。
               松江棉纺织业刚刚起步时, 就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苗子, 陶宗仪《 南村辍耕

               录》 中记道, 松江人“ 竞相作为, 转货他郡, 家既就殷”, 纺织已不再是自给
               自足, 而是主要用于出售。明宣德年间( 1426—1435), 巡抚侍郎周忱奏
               请以布折税, 准以每匹布折粮二石五斗, 布两端标有红纱标记, 称红纱官
               布。实行以布折征, 进一步推进了松江棉布纺织业的发展, 同时也解决

               了棉农有布无粮的问题。
                   明代中叶, 松江府无论城乡, 几乎达到家家纺纱, 户户织布的程度。
               正德《 松江府志》 载:“ 纺织不止乡落, 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易

               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 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 有通宵不寐
               者。” 崇祯《 松江府志》 则生动记述了当时出售棉布的情景:“ 织妇抱冻, 龟
               手不顾。匹夫怀饥, 奔走长路。持莽莽者以入市, 恐精粗之不中数, 饰粉
               傅脂, 护持风露。摩肩臂以授人, 腾口说而售我, 思得金之如攫, 媚买师
               以如父。幸而入选, 如脱重负。坐守风檐, 平明返顾。” 如实反映了农妇

               辛苦织成棉布, 由丈夫拿到市上出售。担心布商挑剔而不能成交, 极力
               宣传自己的棉布质地优良, 争先恐后抢着要布商先收下自己的布。为了
               早点将布换成钱, 对布商简直就像对父亲一样恭敬、 奉承。好不容易将

               布脱手, 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