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松江故事
P. 154
146 松江故事
布“ 厥工甚艰”。
黄道婆“ 携踏车、 椎弓” 返回故乡后, 教人们“ 做捍、 弹、 纺、 织之具”。
她教人们制作脚踏轧棉车, 用踏车轧去棉籽, 代替了手剥; 用椎击弦代替
线弦竹弓弹棉, 其形制, 就是至今尚能看到的手工加工棉被, 弹棉花时使
用的椎子和大弓。这两样工具推广后, 事半功倍, 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
了数十倍。要将棉花织成布, 还必须要将棉花纺成棉纱。原先松江已有
纺车, 那是供捻丝、 麻用的。因材料的质地不同, 用捻纺丝、 麻的纺车纺
棉纱不完全适合, 黄道婆对纺车进行改造, 还发明了脚踏式三锭木棉车,
即一人同时可纺三根棉纱, 轻巧省力, 功效大增。关于织布机的改进, 没
有史料记载, 大概原来织丝、 织麻的织具不须多大改造, 就可用来织布。
黄道婆到乌泥泾后, 依靠织“ 崖州被” 维持生活。“ 崖州被” 松软服
帖, 一下子成为时髦货, 四方争相购用。不久,“ 崖州被” 名闻天下, 因为
出自乌泥泾, 被人们称为“ 乌泥泾被”。乌泥泾一带的农民见有利可图,
纷纷学习纺织, 黄道婆悉心教授, 使乌泥泾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赖以为生的1000多家农户都变得“ 丰衣足食”。
陶宗仪在《 南村辍耕录》 中, 记载了黄道婆提高棉织技艺和开发棉纺
织品的情况:“ 至于错纱、 配色、 综线、 挈花, 各有其法, 以故织成被、 褥、
带、 帨, 其上折枝、 团凤、 棋局、 字样, 粲然若写”。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
看到, 当年黄道婆织成的棉布, 已经不是单纯的白布, 经过配色, 不仅可
以织出方格、 条纹色布, 还可以织出有花卉、 鸟兽、 字样图案的花布, 图案
精致生动, 鲜亮美观。
明代开始, 花色棉布进入宫廷, 一下子就受到嫔妃、 宫女的喜爱。于
是松江府受朝廷之命, 又增加了一项专为宫廷织造花色棉布任务。进贡
宫廷的棉布其细洁程度自不必说, 棉布的图案有龙凤、 斗牛、 麒麟、 云彩、
象眼等, 颜色有大红、 真紫、 赭黄等, 无不精美。松江布的身价倍增, 据说
松江布的售价达到“ 每匹费白金百两”。清康熙帝南巡松江时, 曾亲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