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松江故事
P. 159

逸闻旧事    151

               “ 孑身事母, 手自纺织, 所织布独精洁”。远近闻名, 商人争购, 人称“ 陈孝
               子布”。( 清章鸣鹤《 谷水旧闻》) 农忙时,“ 妇女馌饷外, 耘获车灌率与男

               子共事, 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 而男女皆能自立”。( 清嘉庆《 松江府志》)
               新的生产方式不但打破了农村单一的以生产水稻为主的谋生手段, 也使
               妇女成了支撑家庭经济的主要力量。
                   随着棉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妇女作为棉纺织业的

               主力, 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有些无地少地的农家男子无生业
               可事, 出现“ 民间男子多好游闲, 不事生业。其女子多勤苦织纴, 篝灯燎
               火至达旦不休, 终岁生资悉仰给于织作” 的现象。( 清康熙《 上海县志》)
               妇女们的担当和付出, 为自己赢得了与男子相当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

               位。不少人家的里外大事以妻为是, 民谚“ 娘娘手里讨针线”, 即是女子
               当家理财的注解。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婚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封建社会, 女子成婚
               历来全凭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 婚前男女之间互不相识, 更不能彼此交

               往。自清代起, 在棉区这种旧俗逐渐被破除, 农村姑娘择偶有了一定的
               选择权。男女定亲后, 可以相互走动交往, 俗称“ 走通脚”。如女子感到
               对方人品有问题, 或性格不合, 只要理由充分, 可以退婚, 这种举动也已

               得到社会认可。最具特色的婚俗莫过于“ 浦东大娘子”, 当地普遍认为新
               娘的年龄大于新郎为佳。形成此婚俗的主要原因还是妇女在棉纺织业
               中的作用, 小儿子能讨个大媳妇进门, 及早为家中增加一个纺纱织布的
               熟手, 当然是件好事。而女儿在娘家通常也是纺织的主要劳力, 都想让
               女儿在家中多做几年, 当然不想让女儿早早出门嫁人。纺织技术高超的

               姑娘身价倍增, 媒人盈门。厚嫁盛行, 大凡女子从七八岁就学习纺纱, 十
               一二岁就学织布, 父母因女儿多年对家庭的贡献, 多备丰厚的嫁妆以作
               补偿。而嫁妆厚薄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看土布和棉被数量的多寡, 棉被

               及其他嫁妆都须用土布交叉系缚。成婚后, 新媳妇与其他地区相比, 享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