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松江故事
P. 153
逸闻旧事 145
人的推测性说法, 并无确切的史料佐证。崖州是黎族居住之地, 人们也
就认为黄道婆一定是向黎人习艺的。其实, 黄道婆在崖州生活的宋元时
期, 汉族移民已反客为主, 占据了崖州沿海平原地带, 黎族百姓则已退居
山中。尽管目前并无黄道婆是向崖州汉族移民习艺的确切史料, 但依据
生产工具、 纺织产品等实物比照, 黄道婆“ 向黎人习艺” 的说法是不成
立的。
b^j
成书于南宋绍熙年间的《 云间志》, 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地方志, 在《 云
间志》 的“ 物产” 中还没有提到棉花, 当时上海地区大概还没有这类农作
物。800年前, 上海地区的纺织品原料只有丝、 麻之类。上海地区种植
棉花大约始于南宋末年, 距今700多年。元代开始, 各种地方志和其他
记述地情的书籍, 如《 嘉禾志》《 南村辍耕录》 等有了种植棉花和纺织棉布
的记录, 从此,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在上海地区开始发展。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她革新手工
棉纺机具, 将比较先进的纺织工具在松江府普及开来, 极大地提高了棉
纺织业的生产力。二是她开发了精美棉纺织品, 使松江府原本粗糙的棉
纺织品提升了档次, 提高了质量, 丰富了品种。三是由此推动了棉纺织
品的商品生产, 使棉纺织业成为松江府的一个支柱产业, 使松江成为“ 衣
被天下” 的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南宋后期, 松江地区开始植棉, 但人们还未掌握将棉花加工制作成
棉布的技能, 花工多, 工效差。加工棉花的第一道工序, 是要将棉籽去
掉, 没有工具, 就用手剥; 棉花要弹松, 制成棉筒后才能纺纱, 人们就将棉
花放在桌上, 用手指弹拨小竹弓上的线弦, 慢慢让棉花松软, 当时纺纱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