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知青记忆.html
P. 45

跃,六队有个在社办厂务工的农民吴长生就是全公社闻名的沪剧小生。1970 年,大队专

               门抽调人员,利用农闲事时间,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两台大戏。英雄人物李玉
               和、郭建光当然非吴长生莫属,三队女知青施逸敏扮阿庆嫂,七队女知青余丽娟扮李铁

               梅,四队的农村姑娘湘萍扮李奶奶。又瘦又长的我,戴着副眼镜,大伙说很像刁德一,

               负责文艺小分队的大队支委民兵连长徐玉标三番五次找我,要求我扮刁德一。那时都崇

               尚英雄人物,谁愿意扮演反派角色啊?再说我从没唱过沪剧,连听沪剧都不感兴趣,也
               从没登台演过戏啊。乡亲们劝我“唱戏演出记的是大队工,这工分来得省力,不赚白不

               赚。”这么一说,我便动心了,可见我参加演出的动机并不纯。刁德一在戏中出场不多,

               唱段就是“智斗”一场里和阿庆嫂、胡传魁的两段对唱。在沪剧中刁德一的唱腔是“长

               腔中板”,小分队里能者为师,一对一的教,教的唱一句,学的跟着唱一句,连简谱都
               没有,如同老和尚念经。一开始先哼调头:“啥过啥来啥过啥,啥过啥,啥呀啥过啥”,

               我依样学葫芦地跟着哼,哼得熟了,再学唱唱词“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

               常”,就这样,鸭子被赶上了架。上一世纪的 70 年代,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其贫乏,

               除了一个有线广播喇叭,其他啥都没有。真可谓“早上闻鸡叫、晚上听狗叫”,虽说八
               亿人民八台戏,其实农民连这 8 个样板戏都看不到。所以,尽管按照现在的标准和鉴赏

               眼光来看,我们演的戏连称之为小品都勉强,但是演出之后居然大受欢迎。长相清秀的

               吴长生虽然和专业演员扮演的角色不好比,但他沪剧味道纯真,做功地道。长着苹果脸

               的施逸敏,扮演阿庆嫂的做功唱功还显得青涩,但大伙喜欢她的健康美。余丽娟扮的李
               铁梅演技略显生硬,但她的嗓音清脆动听。一下子,四乡八村都传开了,纷纷要请我们

               去演出,那光景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啊!大队部专门安排了一条水泥船,由支委、

               民兵连长徐玉标带队,一个队员坐在船头,手捧毛主席像,船尾“毛泽东思想文艺小分

               队的旗帜在阳光下红得艳丽,船儿一路飘飘荡荡,一帮青年人唱着歌,笑声溢满河流的
               水面上。演出时偌大的水泥场地黑压压的人山人海,柴垛上、大树上、屋顶上都是人,

               演出的人给力,观看的人叫好,那现场使人亢奋!可惜,好景不长,大约唱了两三个月,

               风云突变,新浜隔壁的金山县枫围公社出事了。枫围公社的故事员在上海郊县是有些名

               气的,据说有个故事员在讲述革命故事《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一段时,
               一时兴起,添油加醋,讲得豁边了。这被当时“四人帮”在上海主持意识形态的爪牙徐

               景贤知道了,写了一个批示,说是歪曲革命样板戏,丑化英雄人物扬子荣,不仅要严厉

               查处,还要深挖追查其黑后台。这个事当时上海的报纸都报道了,据说这个故事员也抓

               了进去,判了刑,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平了反。风声传来,我们大队的文艺小分队
               立马解散、偃旗息鼓,大伙儿都解甲归田了。过了个把月,松江县革委会政宣组来了两




                                                            4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