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知青记忆.html
P. 44

桌上一碗暴腌青菜、大半碗烧泥鳅、一海碗的青菜豆腐。菜色黄不黄、绿不绿,似乎少

               了些许油水。杭老伯咧开没牙的嘴,笑着对我说“今朝村里厢头一天通电,托毛主席福,
               过去屋里厢点的是煤油灯,现在乡下头也点电灯哉。”一边和发昌一起连连招呼我吃饭。

               我端起饭碗,刚扒拉第一口饭,只觉一股异味充鼻,难以下咽。那杉木高锅盖的木头味

               加上架在饭锅蒸架上一块儿蒸的那大半碗泥鳅的腥味,强烈地掩盖了那新米饭应有的香

               味。也许老人视力不济,菜没洗净,腌菜里有些泥沙,泥鳅的内脏也没弄干净,格外腥
               膻。我吃了点豆腐青菜,扒拉了半碗饭再也不想动筷了。再抬头看发昌父子俩却吃得格

               外地香,边吃还边招呼我“学生子不要客气,吃啊、吃啊!”

                    下乡第一天的农家饭给我思想上带来极大的震动:大队干部家的晚餐尚且如此,一

               般社员家的饭菜决计好不到那里。这使我清醒地感到,上山下乡这条路将是十分艰辛,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样板戏风波



                    我所插队的中心大队有个令社员自豪的名称“文化村”,为什么叫做“文化村”?当

               时没有人告诉我。现在回忆起来大致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是这个大队农户居住很集中,便于信息的交流集散。一个大队共有 8 个生产队,

               团团围住在一个大村落里。村落中心是大队部办公室、小学校、合作医疗站、小商店、
               篮球场。从一个生产队到另一个生产队,几分钟的事。小商店、医疗站、篮球场是人们

               聊天交流的最佳场所,张家长、李家短的传闻,不出一支烟的辰光便可传遍全大队。

                    二是有个远近小有名气的中心完全小学,整天书声琅琅,读书氛围很浓。村里有文

               化的秀才隐而不露,记得当时住在我隔壁宿舍的是曾在新五中学工作的冯春荣老师,不
               知是因为出身成份的原因还是他是当权派的缘故,被发配到四队监督劳动。村里对老师

               还是蛮尊重的,所以也没人去认真地管他。冯老师对古代汉语颇有研究,我有时也和他

               谈谈山海经。有回到他房间,见他正在翻阅一摞黄褐色的线装书。他有些紧张,脸上写

               满了神秘,说“这是《康熙字典》,是向队里一家农民借的。千万别对外人说。”我很惊
               讶,想不到这里竟有这样训诂古籍,可见“文化村”名不虚传。

                    三是文化体育活动远近闻名,村里有支篮球队,除农忙外,几乎每天晚上有人篮球,

               10 天半月来一场友谊赛、邀请赛。大队篮球队经常去青浦的练塘、小蒸,浙江的嘉善、

               平湖,江苏的太仓、昆山参加比赛。村里有五六个篮球打得好的知青,都是大队干部去
               松江县城做工作,诚心诚意把他们动员来落户的。村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小分队也很活




                                                            43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