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知青记忆.html
P. 48
知青生活记忆碎片
娄建源
1974 年“五四”青年节,松江火车站,一列客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缓缓驶出向
西而去。这列车中有两节车厢是包车厢,专送松江县 74 届中学毕业生去松江县古松公
社(今石湖荡镇)和新浜公社(今新浜镇)插队落户的。我是 74 届应届生,在家中是
长子,按当时的政策,必须去务农。于是,一个当时还不满 17 周岁的我就成了这两节
车厢中的一员。
新浜公社联民大队(今为南杨村)第 6 生产队是我的“广阔天地”,生产队地处偏
僻,交通不便,从火车站到生产队要走六里地,约三刻钟,而走水路则要近两个小时。
36 年前的联民大队由于没有机耕路,都是沿着水渠、垄沟和田埂走向公社的,全大队还
没有一辆自行车。那天,生产队的指导员老邵摇着一只水泥船,将我及行李载回到生产
队。生产队专门为知青建造了 32 平米的砖瓦房,一套 2 间,2 人合住,外间为灶间,里
面为卧室。我在这里住了 3 年 10 个月。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于 1978 年 3 月考入师范学
校,离开了这个我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
初学农活 脱胎换骨
农村的劳动是艰苦而繁重的。刚下乡时,我虽然身高 1.85 米,体重 68 公斤,但从
小生活在城里,所以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下乡后正逢春耕,种早稻,当时采用“小苗
育秧”的技术,一担“小苗育秧”也不过二三十斤,可我就是放不到肩上。农村当时没
路没车,全靠人工肩挑,扁担是男劳力的主要工具。一年锻炼下来,我也能挤身“扁担
族”行列,挑起一百五六十斤,快步行走。
因为我是左撇子,每逢割麦子、稻子,左手握镰刀很不顺,右手又使不上力,没办
法,只能学着用右手操作,每次割稻我总是被人超出,常常落在最后,孤独地、艰苦地
接受着“再教育”。慢慢地我也能跟上大家的速度了
长期的赤脚干活,左脚底部长出了鸡眼,挑着担子踩在软软的水稻田里还好,一上
岸,踩在硬土疙瘩上就疼的跳起来。没办法,农忙缺劳力,只能默默忍受着,咬着牙坚
持着。长时间赤脚泡在水田里,脚丫子都溃烂了,不能行走,只得躺在床上。偏偏那时
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传来了噩耗,住在上海的大伯母因车祸身亡,择日举行追悼会。当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