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松江故事
P. 94
086 松江故事
闲话剃头
老辰光, 剃头匠挑了一副剃头担走街串巷招揽生意, 担子一头是冷
板凳, 一头是木架上灌了热水的脸盆, 故民间有俗语:剃头担子一头热。
凡体验过坐在剃头担板凳上理发的人, 估计如今的年纪都应该在七十岁
以上了。脸盆架的两根木柱支起一根横梁挂毛巾, 柱子边上挂刮刀布。
据说清兵入关以后发布薙发令: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剃头担旁立
着刽子手, 谁要不肯剃头, 就一把拉过来砍了, 把人头挂在横梁上。后来
中原人士习惯了满清头型, 横梁上不挂人头了, 改挂毛巾; 圣旨仍然挂
着, 那就是刮刀布。
辛亥革命以后, 脑后的长辫子和封建王朝一起被废除, 男子流行短
发, 女子开始剪发。1925年起, 上海高档西式理发厅始有男子吹风, 女子
化学烫发, 收费昂贵, 顾客多是富家子弟、 摩登女郎; 大部分理发店还是采
用发钳烫发, 即将发钳放在煤炉上烧烫后盘卷头发使其定型。有爱美的
姑娘在家中偷偷用普通火钳自己烫发, 不免有烧焦头发, 烫伤皮肤之虞。
社会流行剪辫子以后, 松江逐渐有理发店开张, 到解放前夕, 松江镇
上已有理发店70多家, 收费不论男女老少均为银洋二角或铜圆五十枚。
农村地区仍以理发担为主, 农民手中无现钞, 经常以一只鸡蛋、 一碗大
米, 或提供理发匠一顿午餐充作理发钱, 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 松江始有女子烫发, 但仅在长桥街南的
海松理发店有此服务项目, 抗日战争后期, 此店迁址高家弄口, 自备小型
发电机, 可为女顾客提供电烫, 为男顾客提供吹风等服务。当时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