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松江故事
P. 66
058 松江故事
乓、 打篮球, 在市河里扑腾学游泳, 翻墙头到大礼堂看电影, 结伴走到米
市渡去看黄浦江里的大轮船。有时吵闹翻了脸, 第二天必定会重归于
好, 和好如初。这种儿时建立起来的感情, 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工作后,
出差到南京, 有时就吃住在朱家, 他们把我当作了自己人, 我也不感到丝
毫拘束, 真是应了“ 远亲不如近邻” 这句古话。
朱家搬到南京去前, 朱望之已经病故, 老奶奶符锦华故土难离, 加上
身体还硬朗, 不愿跟儿子去南京。没想到60年代起, 狠抓阶级斗争, 那
时也不管开明不开明, 反正是地主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 她被管制
起来, 成了“ 四类分子”。老奶奶好怀旧, 嘴巴又不牢, 常常忘记自己的身
份, 说些不合时宜的话。要顶真的话, 说她“ 人还在, 心不死”,“ 妄图复辟
资本主义”, 没有一点还价。好在宅院里的居民“ 阶级斗争意识淡薄”, 对
她散布的“ 反动” 言论不加追究, 不检举, 不汇报, 因此她也没有被揪斗。
1972年春节前夕, 朱家要接老奶奶去南京过年。计划是让我送她到上
海北站上火车, 朱家在南京接车。没想到这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
华, 上面提出要加强对“ 四类分子” 的监管, 不允许外出, 防止他们乘机搞
破坏。临到出发, 接到这么一个规定, 只能由我打长途电话到南京, 告知
情况变化。一向有点脾气的老奶奶得知不能去南京过年, 什么话也不
说, 呆坐在房间里, 整个春节都不大见她出来。
住在第三棣的有我家和张家。张家的户主叫张德英, 四川人, 搬运
工, 身坯结实。他始终沉默寡言, 走路目不斜视, 很少和邻居打招呼。
1958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派出所的两个民警到了廖家房子, 正好被我看
到, 便好奇地一路跟民警到了张家。这时张德英正在洗脚, 见了民警有
点紧张, 忙着要站起来。民警示意他洗好了脚再说。张德英洗好了脚,
问有什么事。民警看到他只穿了单衣, 又叫他把外套穿上。张德英和他
的妻子陈洁华心里都已经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解放初, 开展镇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