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松江故事
P. 64
056 松江故事
朱老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科, 曾在安徽铜陵的矿上当过工程
师, 因家眷在松江, 来去不便, 回家改行当了老师。他的记忆力超强, 知
识面极广, 学的是工科, 但文史基础扎实,《 论语》《 孟子》 烂熟。说起历史
上的人物、 典故, 以及松江地方掌故, 总是头头是道, 如数家珍。他平时
不大和我们多缠, 只是喝了点小酒, 或是夏天在庭心里乘凉时, 才会打开
话匣子, 谈天说地, 其他人根本没有能力插嘴。说起高考, 他说每年的试
卷都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难题目无非几种类型, 我每年押宝从来没有
押错过。关键是基础要扎实, 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 就像穿衣吃饭, 有啥
人吃饭会出错, 把饭塞到鼻孔里去?
在1958年松江县等原属江苏省的几个县划归上海市前夕, 朱老师
被调到南京工学院任讲师。当时, 江苏省从今上海郊区调走了一批能
人, 包括水稻专家陈永康等。朱老师进学院比别人迟, 评教授只能排在
后面。快轮到他了,“ 文革” 开始了, 评教授泡汤。“ 文革” 结束, 恢复评职
称, 他评到了副教授, 再想评正教授, 轮到退休了。为此, 他有点愤愤不
平, 但也无可奈何。
尽管是开明地主, 朱家的土地在土改时早已被分光。朱望之没有工
作, 自然也没有工资收入。朱家当时有八张嘴要吃饭, 就朱老师一人工
作, 经济拮据是显而易见的。
大块头朱老师怕热, 天一热就大汗淋漓。天再热, 汗再多, 知识分子
也不会赤膊的。他常用一把大蒲扇插在背与汗衫当中, 用一把蒲扇扇
风, 伏案批改作业。朱老师好酒, 家里没有好菜下酒, 时常会从外面带回
一小包荷叶包, 或是几块猪头肉, 或是数片羊肉冻, 当年熟食大多用荷叶
做包装材料。因为熟食的量实在太少, 他的四个子女不会围在他的身边
讨吃, 老子在喝酒, 孩子们知趣地在外面玩耍, 习惯了。朱老师还有孵茶
馆、 听书的嗜好。松江城内有两三家书场, 另有几家稍具规模的茶馆也
开设书场, 艺人假茶馆售艺, 茶馆以艺人而增加茶资。说书有农民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