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松江故事
P. 180

172    松江故事



               文艺宣传队







                 “ 文革” 中, 各种各样的文艺宣传队多如牛毛。我刚下乡时, 大队也

             建有一支“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值冬季农闲, 宣传队每天排节
             目, 经常搞演出, 很是热闹, 但队中缺少文艺人才, 没有导演, 没有出彩的
             演员, 没有像样的音乐伴奏, 演出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水平再差, 还是会
             有人看, 对百无聊赖的人来说, 听听锣鼓声, 在人群中轧来轧去也是一种

             文化生活。当时大破四旧, 旧风俗要统统扫除, 结婚不能大摆酒席, 不准
             送彩礼, 不准迎嫁妆, 新娘子要自己走到婆家。于是, 敲锣打鼓送新娘到
             婆家, 再表演几个“ 防修反修” 的小节目, 就成了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一项
             主要任务。

                 下乡几年后, 领导安排我进了公社文化站, 入选的原因不是因为我
             会表演, 而是可以写点小节目。文化站配备两名干部, 一人随公社工作
             队长年下乡蹲点, 一人留在站内组织全公社文体活动, 两人一年一轮换。

                 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当然比大队的强多了, 宣传队员来自本公社各大
             队、 各企事业单位。一般是三秋大忙结束后集中, 春节过后解散; 有时国
             庆节前后也会集中一段时间, 每年集中三四个月不等。队员们都是文艺
             爱好者, 能参加宣传队感到不容易, 都很珍惜, 排练、 演出个个都很积极。
             有时个别队员说话做事不检点, 只要稍稍批评几句就老实了。

                 当时的条件艰苦, 晚上睡觉统统是稻草地铺; 到各大队巡回演出, 有
             时大队会摇船来接, 但大多是靠步行, 到路远的大队演出, 演出结束时夜
             已很深, 回到住所大多已是后半夜。有年县里安排浦南片几个公社在新

             五举行汇演, 当时新五还没有通公路, 与外界的交通只有到松江的航班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