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松江故事
P. 178

170    松江故事



               土记者







                 “ 文革” 中, 农村业余通讯员被称为“ 土记者”。当时喜欢用这个“ 土”

             字, 凡是不正宗的、 非科班出身者去从事某行工作, 大多要在前面加个土
             字, 如土专家、 土工程师。“ 文革” 中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有个“ 土” 字就显
             得比较“ 革命”。
                 当年农村的通讯员网络似乎比现在要健全。各生产队有通讯员, 各

             大队有通讯组长。公社广播站会定期召开各大队通讯组长会议, 布置采
             写广播稿的要点。
                 我下乡后第三年, 大队党支部要我担任通讯组长。大队通讯组长并
             不是大队的“ 官”, 除了到公社开会有工分补贴外, 其余采访、 写稿子都不

             给工分, 广播稿播出了也没有稿费, 实在是尽义务的差使。
                 当通讯组长除为公社广播站写稿外, 每到“ 三抢” 大忙时还要为大队
             编《 三抢战报》。每两天出一期, 八开版面, 一个大忙季节总共要出十多

             期。《 战报》 的内容有大队对三抢“ 战斗” 的要求、 各生产队三抢进度、 好
             人好事等。为了办好《 战报》, 原来约定各生产队通讯员每隔两天碰头一
             次, 交流信息, 同时交稿子上来, 但大忙中大家都筋疲力尽, 开会时一个
             个东倒西歪, 别说交稿子, 提供信息, 就是开会都没有精神, 开了一次便
             就作罢。整个“ 三抢” 期间, 为了编好《 战报》, 我从早忙到晚, 采访、 写稿、

             编辑、 刻蜡纸、 油印、 分发等所有的工作都只能是一个人做, 加上心理压
             力, 其实不比在田里干活轻松, 好在没有听到批评的声音, 多少也有些安
             慰。《 战报》 上的文章自然是一稿两投, 因此公社广播喇叭里时常有报道

             本大队的声音。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