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松江故事
P. 122

114    松江故事



               旧松江的码头







                 松江水陆交通便利, 经济繁荣, 故码头行业历来颇为兴旺。据旧志

             记载, 清乾隆年间,“ 邑之肩挑脚夫、 箩扛, 推有力者为脚头, 余夫受其统
             辖, 俱听指使”。“ 肩挑脚夫”“ 箩扛” 即是码头工人;“ 脚头” 即是封建
             把头。
                 解放前, 松江城区有码头工人约300名, 另有人力车、 三轮车工人约

            400名, 大多来自松江镇邻近农村。码头工人除搬运装卸外, 其他体力
             活都干, 如为丧家执幡开路、 扛棺材; 为结婚人家抬轿子、 送嫁妆。当年
             没有机械作业, 全凭体力, 工具仅有杠棒、 绳索、 箩筐, 另有搭肩布随身
             携带。

                 因码头工人多, 装卸活少, 为避免纠纷, 各码头之间划有明确地段,
             彼此不能到其他码头“ 抢生意”。据老码头工人回忆, 松江东到华阳桥,
             西到跨塘桥, 分设仓桥、 陈家弄、 秀野桥、 塔桥、 里馆驿、 长桥、 白龙潭、 日

             晖桥、 佛字桥、 普照寺、 府前、 大涨泾、 北门、 平桥、 东门、 华阳桥等17个码
             头。每个码头又划分为好几个段, 如日晖桥码头又划分为日晖桥、 竹竿
             汇、 金沙滩3个段。全城17个码头共划分为72段半。关于半段由来,
             有两种说法, 一说乐恩堂至秀野桥之间, 生意清淡, 只算半段; 一说这半
             段是龙树头的俞塘镇。段与段之间也不能“ 抢生意”。

                 尽管码头工人处于社会最底层, 但要参加做“ 码头” 也非易事。通常
             是父亲做码头, 年老后由儿子顶替。顶替时还须对老码头“ 三请”, 即请
             茶、 请烟、 请酒。当时“ 三请” 的花费约需3石米的代价, 超过了一个普通

             职工的月工资。对不是顶替, 要求进码头做工的人来说, 除“ 三请” 外, 还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