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松江故事
P. 117

逸闻旧事    109



                 松江三善堂







                   解放前, 松江有育婴堂、 全节堂、 普济堂( 俗称老人堂), 总称为三善

               堂, 是当时的慈善机构。






                                      @Sz { |

                   育婴堂始建于清康熙、 乾隆年间, 初址白龙潭, 后迁水云亭, 规制狭
               隘, 不久废止。清嘉庆十四年( 1809年), 杜昌惠、 张铭新等捐资在西门
               外超果寺西南重建。为松江府各县绅士合办。清咸丰、 同治年间因太平

               天国战乱停顿。同治七年( 1868年) 恢复旧制, 时有田产3560亩, 并有
               其他租、 捐收入。设总董及协董多人, 不支薪; 有司事、 乳母、 工役等工作
               人员, 均给工资。

                   送入堂内收养的婴儿, 有的是弃婴, 有的因家境贫困无力抚育而送
               入堂内。收养时, 必须登记婴儿的姓名和出生日期。对抱送婴儿入堂
               者, 育婴堂以路途远近为差别, 发给铜钱数百文作为酬谢。如果有人想
               领个婴儿回去作子女, 须先由人介绍, 并央人作保, 经堂中管事人员查
               实, 可自备衣褓, 将婴儿领去, 听凭改姓换名。

                   清末民初时, 堂内有楼房数楹, 上下各房都设有床榻, 每榻卧婴儿三
               四人。每个乳母哺育婴儿一二人, 也有三四人的。喂养不足便以奶粉、
               米浆代替。有管堂老太一人和副手一人, 管理内部工作, 考察乳母哺育

               情况。平时育婴房门户紧闭, 闲人不准擅入, 即使是堂内的司事人员有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