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40
传奇“三高士”
中撰书最晚的作品, 对于我们了解明初杨维祯的身体状况、 心态思
想、 同道交游等, 意义重大; 对于一些细微却又不容忽视的现象,
例如本文主旨之一的铁崖晚年署名的考证, 也具有参考价值。 笔
者之所以强调此帖乃今日可见铁崖存世墨迹中撰书最晚的作品,
是因为原先希望对于此帖的考察, 可以有助于铁崖改定名的论定。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 此封书信居然出现了两个有差异的版本。
铁崖晚年书信, 有时命友生抄录, 是为了呈送不同的对象,
因此会产生不同版本。 而按照常理推断, 一封接收对象单一的普
通私人信札, 作者不应该抄写两遍。 换言之, 徐邦达所见 《兵火
帖》, 和谢稚柳收藏的 《致松月轩主者手札》, 其中或许有仿冒之
作。 当然, 即便是仿冒, 只要忠实于原作, 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
解某些真相, 它们仍然有助于我们对于相关线索的梳理。 问题在
于, 上述两个版本的差异, 尤其表现在署名方面: 《兵火帖》 作
“杨□ 祯”, 《致松月轩主者手札》 却作 “杨桢”, 使得我们对于杨
铁崖最后的自我定名的考察, 再一次陷入无法确定的迷茫。
杨维祯之 “祯” 字, 《明史·文苑传》 写作 “桢”, 后世沿用
较多。 笔者在撰写 《杨维祯年谱》 时, 注意到铁崖手书姓名常写
作 “杨维祯”, 且其姓名章亦作 “杨维祯”, 故认定其姓名当作
“杨维祯”。 然而因为杨维祯诗文集版本众多, 传世墨迹也有数十
件, 其中写作 “维桢” 的不乏一二。 因此直至今日, “杨维祯”
之姓名仍然未能给予规定统一。 影响较大的如 《全元文》 《全元
诗》, 以及刘正成主编的 《中国书法全集》 第四十六卷, 就都写
作 “杨维桢”; 徐邦达 《古书画过眼要录》 则著录为 “杨维祯”。
—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