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41
杨维祯名字及生年考辨
———从其传世最晚墨迹论起
至于各种文史资料、 工具书、 各级图书馆的书籍卡片有关铁崖姓
名的著录, 则更不统一: 或写作 “杨维祯, 祯一作桢”; 或者相
反, 谓 “杨维桢, 桢一作祯”。 令人感觉最为纠结的是王冬梅主
编的 《历代名家书法经典·杨维桢》: 此书封面标题为 “杨维桢”,
右侧截取铁崖手书 “扬维祯” 作为装饰, 扉页标题却又改作 “杨
维祯”。 铁崖姓名如此混乱地标署, 对于今人的学习和研究, 显
然是不利的。 那么,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混乱情况呢?
如果追溯混乱的源头, 毫无疑问, “罪魁祸首” 应该就是杨
维祯本人。 前人对此状况早就有所觉察, 清光绪十四年 (1888 )
六月, 张之洞在为铁崖墨迹 《赠装潢萧生显序》 所撰题跋中曾
说: “署名作 ‘维桢’, 印文作 ‘祯’, 余所见铁崖他卷亦同。 今
史传作 ‘桢’, 集本作 ‘祯’, 书印自为参差, 当再考之。” (见北
京瀚海公司2010年6月拍卖藏品图像)
其实, 即使是在 “集本”、 “书迹” 之中, 杨维祯的署名也并
不一致, “自为参差” 的现象广泛存在。 在张之洞之后, 有心 “再
考” 的学者已有不少, 但是至今未有一致认可的定论。 因为铁崖
署名 “乱象丛生”, 难以梳理。 因为不仅是其手书和印章不一致,
即使是杨维祯同一年书写的诗文, 署名也常常并不相同。 也就是
说, 乱象早在杨维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发生。 那么, 假若后人只
是简单强调 “眼见为实”, 仅仅根据自己并不完备的亲眼所见为
铁崖 “确定” 姓名, 忽而 “杨维祯”, 忽而 “杨维桢”, 忽而 “杨
桢”, 忽而 “杨祯”, 甚至 “扬维祯” ……必然造成混乱, 尽管它
们可能都是杨铁崖曾经真实签署过的姓名。
—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