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154
“三高士”与松江
发动, 张士诚管辖区域日益萧条, 政权岌岌可危。 此文的重心,
看似是在称颂书画装裱工匠萧生显对于事业的执着坚守, 其实更
是在慨叹松江地区文化兴旺景象一去而不复返。
那么, 元末松江文化艺术市场繁荣程度究竟如何? 文中虽无
明确表述, 不过起首 “淞之装潢家, 无虑百十” 一句, 可见书画
装裱行业之盛, 更可见书画创作之繁荣, 足以令人想见当年松江
文化盛况。
元末松江已成为国内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今人称道的海派
文化特点已经基本形成, 概括而言,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人与市民社会相得益彰。 文人与市民、 商人、 工匠相
互借重, 这一点在上引 《赠装潢萧生显序》 中已经足以体现。
二是移民社会基本形成。 移民纷至沓来, 包括 “三高士” 中
的杨维祯、 钱惟善, 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移民社会, 这一点在上
引文徵明的 《寿梅集序》 中也已经有了足够清晰的反映。 值得重
视的还有, 文徵明在文章最后说道: “且铁崖诸贤皆一代伟人,
求其后嗣无闻焉。” 为什么松江地区的移民文人在杨维祯之后的
明初, 直至明代中叶也不曾出现, 以至于 “无闻” 呢? 不能不说
是因为松江的移民文化土壤在明代前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那
么回过头来再看, 元末松江的文化环境及其作用, 更加值得后人
珍惜和探求。
三是文化环境相当宽松。 元代的文化氛围, 其实总体而言是
宽松的。 元代统治者与其他朝代的帝王相比, 文化水平相对较
低, 所以元代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文化事业, 不仅数量极少, 且无
— 0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