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知青记忆.html
P. 78
成长的年代
于慎忠
1969 年 1 月,我来到新浜公社陈堵 3 队插队,直到 1979 年 9 月回城。下乡时,我
虽说是个知识青年,但那时我刚满 16 岁。这插队的十年,是我长大成人的年代,也是
我认识社会的起始年代。
下乡后的前三年,我先后当过生产队“五大员”中的两员,记工员和鸡场饲养员。
年底分红,扣除柴草、稻米和预支,这三年分别分到 25 元、95 元、195 元,以后年年
全工,分红都在 300 元以上。1975 年时,社员推荐我当生产队队长,我小学时的老校长、
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柴肇安知道后说:“慎忠年纪还小,让他再锻炼锻炼,队长的事
以后再说吧。”虽说我没有当上队长,但我心里喜滋滋的。
经过几年的磨练,我已经成了大队宣传工作的主要助手,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副书
记、通讯组长、知青组长、生产队的民兵排长。其间,三分之一时间从事大队“秘书”
角色的工作。
有一年春上头,队里的牧场由村里迁建到横头(田间)。两排猪棚,只有一间杂作
间,饲养员没有落脚过夜的地方。清早烧猪食,两名饲养员十天轮流调一次。不久,杂
作间的饲料隔几天就少一点,饲养员之间相互猜疑起来。次数多了,两人不得不把它亮
到桌面上讲个究竟,最后,他们断定是外来的贼干的。于是,饲养员在墙旮旯里挤出一
只角,铺了张草席,四周堆上杂七杂八的家什,每天悄悄地前来守候。这年 6 月 7 日凌
晨 3 时许,朦朦胧胧打着瞌睡的饲养员,忽然听到杂作间门上的搭钮“咯咯咯”地响起
来,一会儿,门从门臼的一侧打开了,一个黑影闪了进来。那人打亮电筒,从饲料缸往
蛇皮袋里舀饲料。守候的饲养员一跃而起,把那人揪了个正着。
眼前的那人,是生产队有名的“好呒头”。此人叫孙念匀(化名),四十来岁,富农
子弟。因为出身成份不好,平时向来很老实,生产队凡是单个人的活,队委干部时常叫
他去做,在人们的眼里他是个靠得住的人。
消息一传开,整个大队象炸了锅似的。当年正好是“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
天讲”,于是大家结合此事,把大队这些年出现的会计账目不清、有人生活腐化、有人
损公肥私,一件事一件事串起来,大队、生产队接连召开批判会、学习会。这一段时间,
真把我这个大队宣传骨干忙坏了。
下乡的那些年,我把朴素的情感和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农村的土地上。赢得了社员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