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知青记忆.html
P. 76

哪怕一个人也敢住。记得 1977 年 1 月底连着下了两天三夜大雪,我留守在空空的知青

               屋,还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咏雪诗纪念自己的生日。还有一次在开河工地,我气管炎犯了,
               感觉自己就像造痰的机器,喉咙里不断冒出痰来,人特别难受,可依然在寒风中苦苦硬

               挺。那时的许多知青都和我一样,以年轻和健康为资本,支撑着自己在艰难困苦中坚持

               坚持再坚持……

                    我的表现得到了大家肯定,我作为知青代表参加各种会议,又被选进公社团委,还
               当了场里的民兵副排长……76 届上海知青下乡前,我被县里选派去市区一些中学进行毕

               业分配宣传,同去的有城西公社的马智华、古松公社的沈金星和泗联公社的王浩强,我

               们在对口到松江插队的静安、卢湾两区巡回宣讲,以自己在农村锻炼成长的体会现身说

               法。4 年中,大会小会,各种场合的发言不知有过多少,有一点我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从来不说扎根农村一辈子,我不能说假话——当时的我,心底里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大学,

               我想让自己的心扎根的,不是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农村,而是能开阔我眼界、充实我人

               生的知识土壤……

                    这以后,随着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历史,我们那 5 间知青宿舍也人去屋空了,只剩下
               房前几棵青青小树讲述着无言的故事,全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又留下多少这样的“扎

               根树”?



                                                       泥路弯弯




                    我们知青宿舍门前有一条窄窄的泥路,一直通到前面的人家村,出了村口又有一条

               稍宽的泥路,沿着这条一段宽一段窄一段直一段弯的小路一直往南,就能走到松江城里。

               这乡间泥路上,不知留下我们深深浅浅多少脚印!我们有事进城或回家休息,要是没有
               便船也没有拖拉机可搭,就宁愿走这条泥路——单程也就一个多小时,如果乘公交车,

               出了村口沿拖拉机路往东要走 40 分钟,一直到沪松公路苗圃站才能乘到车,加上等车

               时间,和从小路步行进城也差不多了。多少个微风习习的清晨,多少个夕阳西下的傍晚,

               我们用双脚一次次丈量着这乡间土路。如果不巧碰到雨天,那可真苦了我们,一步一泥
               泞三步一滑溜,何等艰难的前行啊!

                    曾经多少次,期盼着能沿着这条熟悉的小路走出农村,走向大学校园……

                    农村的艰苦生活我不怕,农村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我也不怕,我能吃苦。在劳动中,

               我力求和贫下中农一样,他们干啥我干啥,第一次年底分红我就拿到了 64 元,这在当
               时已经算很不错了,插队知青头年分红,透支也是很正常的。再后来,我基本学会了全




                                                            75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