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知青记忆.html
P. 74

远去的知青屋



                                                         蒋近朱




                    那一排 5 间知青屋,离我已非常遥远,可一旦想起,脑海中的画面依旧清晰,心底

               里的感觉仍然亲切,好像一切就在昨天,而掐指算来,时光已过去了三十多年……
                    1974 年的“五四”青年节,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在那一天,我离开了

               松江一中熟悉的校园,投身到农村广阔天地中。那天的情景至今仍还记得:松江城厢镇

               人民在中山路上夹道欢送,我们 74 届下乡知青人人手捧大红花、头戴书有“立志务农”

               四个鲜红大字的新草帽,锣鼓开道口号震天,满怀豪情奔赴农村,开始了我们的插队生
               活……




                                                       河水悠悠



                    我插队的地方是城北公社良种场,这里原来叫联兴三队,是一个并不大的自然村。

               村里一条小河横贯东西,村民的住房都临河而建一字排开,那里叫做“人家村”,而我

               们知青集体户的宿舍却远在村子的最北端,村里人称之为“北横头”。  北横头与人家村

               之间隔着大片农田,在那电话还未进家门手机更未见踪影的年代,要是知青屋发生点啥
               事,那铁定任你叫破天也没人听得见。好在那时民风淳朴治安还不错,知青宿舍有时只

               走剩一两个人也没出过什么事。我心中疑惑,干吗把知青宿舍造那么远?老知青说,场

               领导是为了一举两得——北横头有饲养场、打谷场和粮食仓库几大重地,让知识青年住

               在这里,就省得专门派人防夜了(“防夜”就是值夜班,这是社员的生动语言)。那孤
               零零的 5 间知青屋,真像是远离父母的孩子……

                    那一排 5 间知青宿舍,清一色的泥地砖墙,每间住两到 3 人,最多时一间住 4 人。

               这小小的知青屋,我住了近四年。泥地上,垒起 4 个砖墩搁上竹榻就是我们的床了。开

               门便是广阔的田野,屋旁一条小河潺潺流过,是从村中那条东西向的河流引过来的支流。
               每当我们带着一身汗两脚泥收工回来,往河边石阶上一坐,用清凉的河水洗去汗污泥尘,

               一天的疲惫似乎也随河水远去……有一件趣事,至今印象深刻。那天我穿着拖鞋去河边

               擦洗,不小心一只拖鞋被河水冲走,我未加思索就纵身跳进河里捞鞋,岸上的人都吓坏

               了,喊叫着准备下河救人,他们哪里知道,我可是从小就学会了游泳的哟!
                    我们插队那个地方离公路很远,进出走陆路不便,船就很派用场,粜粮装化肥都是




                                                            73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