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知青记忆.html
P. 52

小学生的高考(外二篇)



                                                           王秋园




                    又是一个揪动人心的季节,面对涌动的高考热浪,追忆 30 年前那一段梦幻般的往

               事,人生风雨尽奔眼底……
                    1978 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上山下乡已历经九度寒暑,5 月初的一

               个早晨,从农场搭乘手扶拖拉机,颠簸五十多公里山路,来到勐腊县城新华书店,代表

               团委采购政治学习资料,无意之中在柜台边发现竟有 1978 年全国高考大纲出售,眼前

               不由一亮,心中一阵惊悸,不加思考买下一本,26 页纸张,定价一角。
                    我是 66 届小学毕业生,从上海来到与老挝仅一山之隔的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从

               事屯垦戍边的强体力劳动。虽冠以“知青”之名,至于知识,诚然腹中空空如也,凝视

               这本薄薄的大纲,心中竟有跃跃一试的亢奋,喜不自禁向所有同事发布这一最新消息,

               顿时有来自五湖四海的 26 名知青踊跃报考。可农场领导却皱起眉头,一通扎根边疆的
               说教搞得我们哭笑不得,感谢上苍,终于有位开明的场长表了态,让大家定下心来。屈

               指一数,距 7 月 7 日高考仅剩 50 天。当然,第一要紧的是寻觅教材,有人急切地拍电

               报向家中索取书籍,但是,关山万里,邮件来回传递最少一个月;有人找出压在箱底的

               《战国策》,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我灵机一动,在上海市革会向知青的赠书中挑出
               有参考价值的零星材料,如获至宝,顿时自我加压,制定学习计划:我是副连长,不能

               因自己复习迎考而影响连队开垦橡胶林梯田的进度,这样一来,可利用的时间只有晚上

               九时以后,每天学习四小时,坚持到开考时刻!四面通风的竹篱笆草屋中,蚊虫群舞,

               油灯如豆,从因式分解到高次方程,从秦皇汉武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四时节气到丝绸
               之路,从汉语拼音到《桃花源记》、从哲学原理到时事政治——切均在似懂非懂中,没

               有辅导,没有信息,没有家教,更没有今天的“脑白金”,在每天仅供应四克食油,以

               空心菜汤裹腹的日子里,只为着圆一个梦,我送走了梯田工地挥汗如雨的白昼,迎来了

               蚊帐“书屋”万籁俱寂的黎明……
                    高考之时适逢当地雨季,农场距考场有 13 公里,领导事先安排了拖拉机接送考生,

               我唯恐途中抛锚误事,便用了一辆自行车。考试那天乌云密布、风狂雨骤,怀着志在必

               得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了,风啸山谷,阵阵回声,雨打双颊,视线模糊,丛丛芭蕉

               尽被狂风折断横在路旁,使我不停地下车推行。山路坎坷泥泞,这段路竟骑了一个半小
               时,我浑身湿透,分不清雨水和汗水,毕竟提前到达试区-----勐捧中学。一排周边透风




                                                            51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