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知青记忆.html
P. 140

戌 边 轶 事




                                                         祁   南




                    1969 年 12 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群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称之为知识青年),响应
               毛主席的号召,远赴祖国的西南边疆,组建了“云南省水利建设兵团一团二营八连”,来到

               西双版纳最南端的热带雨林里安营扎寨,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度过了四年不穿军装的军

               旅生涯,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团结一心,一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经历了许许多

               多的事情,41 年过去了,现在已无法记清全部,记忆里仅残留下一些零零星星的印象。
                    八连最初的营房是两排茅草屋,听说是连部请当地的爱尼族老乡为迎接上海知青的

               到来而特地盖的。草屋用树丫、竹子搭成屋架,四周用竹片围上,把茅草扎成草排盖在

               上面,屋内再用竹子搭些低矮的架子,铺上竹片当作床。说白了就是个草棚(在之后的

               四年里,八连换过几次驻地,也都是住这样最原始的草屋)。营房搭建在一片原始竹林
               中,地基是用推土机推出来的,周边全是一蓬蓬的竹林,屋后有一块坡地,长着些杂草

               和小灌木丛,这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留下的痕迹。屋前不远处有一条河(我们称

               南润河,水利建设兵团一团的任务就是在这条河的上游修筑水坝,在山坡上开水渠,引

               水灌溉农田),河上用树杆、竹子扎了座简易的桥,是我们外出的交通要道。屋与河之
               间有一块推土机推出的篮球场大小的场地,每天出操、开会学习、文体活动包括用餐都

               在这着块场地上。在河岸边挖几眼地灶,支上大铁锅,找上些枯树枝、枯竹竿当柴火,

               这就是连队的伙房。

                    到达连队后急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家信报平安,寄信要买邮票,因此去了
               附近的寨子,连队距离寨子大约两公里,过了竹桥,穿过一片水稻田,翻一个小山坡就

               到了。这是个爱尼族寨子,叫扎松板,寨子里有一爿小买部,里面有盐巴、蜡烛、火柴、

               信封、小刀等日常生活用品。我看到一把多用小刀片,有削东西的小刀,还有剪指甲、

               拧锣丝、开罐头之类的小工具,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真没想到这个“小么事”在日后
               的生活中非常管用,竟成了我的心爱之物,跟随我三十多年,最后实在不能用了我都舍

               不得丢掉,用张纸包好,收藏在抽屉里。

                    初到连队的那段时间,由老工人帮为大伙烧饭,天天都是同样的饭菜:米饭+辣肉

               卷心菜,大伙都吃得倒胃口,常常是吃上几口就倒掉,为这事连长、指导员狠狠地训了
               我们好多次,批评大家浪费粮食(时间久了我们才体会到,在当时条件下,伙食算很好




                                                           139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