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松江故事
P. 190

182    松江故事

                 我刚插队下来时, 感到城里和乡下的区别, 最明显的莫过于烧饭的
             灶头和乡间的道路。城里人烧饭用煤炉, 乡下人用大灶头。用煤炉炒菜

             烧饭不用跑前跑后。用大灶头则要在灶后添柴, 灶前炒菜, 上上下下, 忙
             前顾后, 一开始手脚有些乱, 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说到路, 在城里要么
             是柏油路, 要么是水泥路, 反正都是硬路。乡下的路都是泥路, 晴天白日
             感觉不到有啥不便, 一到下雨天, 就让我们这些刚下乡的“ 白脚爪” 步履

             艰难。
                 下乡后的第一个三夏大忙, 时值梅雨季节, 我还不大会干农活, 只能
             做挑秧、 挑塮等力气活。新做的田埂经反复踩踏变得泥泞不堪, 老田岸
             经雨水一浇变得光滑异常。挑了担子在或泥泞或光滑的田埂上行走, 一

             不小心便会摔跟头。我没有在雨天走泥路的经验, 要时时提防着滑倒,
             挑担的样子不免显得十分笨拙, 常引来社员们善意的笑声。他们告诉
             我, 走烂泥路必须要扣紧十个脚趾头, 脚步才能走得稳。这些是经验之
             谈, 但光着脚走烂泥路的时间长了, 紧扣泥地的脚趾便会发痛, 像要掉下

             来一般。
                 这年, 队里的秧田安排没有算计好, 荡田里缺了好几亩的秧, 只能从
             其他地方调剂过去。从西面的高头地挑秧到东面的荡田, 相隔了三四里

             路, 队长派了好几个小青年挑秧, 我也在其中。天下着雨, 路又烂又滑,
             挑着沉重的担子, 不免步履趔趄。有位老农看到我十分吃力的样子, 从
             家中拿来一双绳草鞋要我穿上。那是一种用草绳编成的、 网格状的鞋
             子, 其功能就如汽车的防滑链。我穿上一试, 果然防滑效果极佳, 在再滑
             的路上也不感到滑溜, 步子轻快了许多。这年大忙, 凡是逢下雨, 我都穿

             上它。大忙过后, 绳草鞋好多处已经断裂, 我还不忍心扔掉它。农民大
             多质朴, 不善于甜言蜜语, 但他们的行动, 往往能温暖人心。
                20世纪60年代末, 在新浜境内, 除了新浜、 甪钓湾两个小镇, 基本

             上没有硬路面, 更谈不上有公路。我刚到新浜时, 好像全公社都没有一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