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松江故事
P. 112
104 松江故事
的面表扬他:“ 朕至江南访问, 张伯行居官甚清, 此名最不易得。” 又命地
方官近前, 训谕道:“ 江南钱粮既多, 火耗虽轻, 断无不足。养廉者清, 乃
居官之常。清官每多残酷, 清而能宽, 斯为尽善。” 意思是江南钱多粮多,
粮食在上解国库途中, 规定的损耗率虽然不高, 但决不会不够。当官的
要做到清廉, 这是基本的要求。凡是清官大多是执法残酷, 要是既能保
持清廉, 又能执政宽厚, 能做到这样就尽善尽美了。当天, 康熙帝还批准
了浙闽总督的奏请, 将出洋渔船照商船式样, 改造为两桅。
在松期间, 康熙帝还宣布了几位文武官员的升迁调任命令。赐提督
张云翼御书、 衣帽、 鞓带( 皮带) 及弓矢鞍马等物。
康熙帝对王顼龄、 王鸿绪的别业情有独钟, 这次到松江, 再次巡幸了
秀甲园和赐金园。在秀甲园中, 康熙帝特别欣赏了秋水轩的景致。事后,
王顼龄请人绘图纪一时之盛; 王鸿绪写诗记皇帝赐给他的殊荣。在松江
期间, 康熙帝还为小昆山“ 泗洲塔院” 题名, 为一些僧侣、 官员题了词。康
熙帝后两天的活动, 因没有记载, 情况不详。在松第七天, 康熙帝一行登
上御船启行, 当天晚上御船停泊在松江杨家浜。然后开船去浙江。
据传, 康熙帝在松江时, 品尝了佘山竹笋, 倍加赞赏, 说有兰花香。
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 春, 在他第二次巡松后13年, 康熙赐名佘山为
“ 兰笋山”, 并亲书匾额, 由杭州织造员外孙成从北京送到松江。松江官
员和地方士绅到佘山迎接。接匾后, 将御匾挂在佘山宣妙讲寺。后又将
“ 兰笋山” 三字刻上石碑, 立在佘山脚下御碑亭。后亭塌, 碑移至宣妙讲
寺旧址“ 栖碧山房” 山门前的空地上。据1935年张叔通编《 佘山小志》,
当时, 栖碧山房犹完好, 寺前有扑裂一石, 系所立“ 兰笋山” 碑, 然康熙帝
御匾存否未提及。再后来, 已断为三截的御碑便不知下落。栖碧山房于
1985年被佘山天主教堂拆除, 盖了宿舍。康熙帝为何要在吃了佘山笋
13年后才为佘山题匾, 时至今日, 真正原因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了, 但
自此佘山的兰花笋便声誉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