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171
松江 “三高士” 与 “钱鹤皋事件”
明月似当年。 老夫分外情怀恶,无意寻行乐。眼前触景是愁
端,留得岁寒生计在蒲圃。
“壬子岁” 即明洪武五年 (1372 )。 此时明朝建立已有五年,
属太平年景, 按理该高兴庆贺, 词作中却充斥着愁闷, 甚至怨
恨。 当然就邵亨贞个人来说, 丧子之痛 ( “子夏之戚”) 而导致的
“每无欢声”, 必然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属于正常的情感抑郁时
期。 但是, 词序中 “古人有观灯之乐, 故形之咏歌, 今何所见而
为之乎”、 词中 “无歌舞” 等, 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洪武五年
的元宵, 松江没有灯会, 也没有前引 《南柯子》 中的 “行春小队
夜参差”, 却 “只有隔窗明月似当年”。 所以说, 词人 “眼前触景
是愁端” 的哀怨, 绝对与时事政治有关。
其三, 《江城子》:
癸丑岁季夏下澣,信步至渔溪潘氏庄,暑雨初霁,夕照穿林,与吴野舟
坐绿树间。适行囊中有松雪翁所书 《 江城子》,逸态飞越,不忍释手,因依调
口占,以寄清兴。古人云:“ 人生百年间,大要行乐耳! ”卒章以此意为消忧
之勉云。
疏云过雨漏斜阳。树阴凉,晚风香。野老柴门,深隐水云
乡。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 故人重见几星霜。
鬓苍苍,视茫茫。把酒嘘唏,唯有叹兴亡。须信百年俱是梦,天
地阔,且徜徉。
“癸丑岁” 即洪武六年。 作者似乎已从丧子之痛中解脱, 因
此才有雅兴 “至渔溪” 与友人畅谈鉴赏。 不过, 词作中悲怆愁闷
情绪依然鲜明,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赵孟頫 “逸态飞越”
— 7 6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