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172


                                                                                
                                                                                
                                                                                
             “三高士”与松江                                                           
                                                                                
                                                                                
                                                                                
             的 《江城子》, 不可能催生此种情绪, 词作中 “叹兴亡” 三个字,                                 
                                                                                
             或许是当时引发惆怅的话题。 就人生而言, 有兴有亡, 无从避                                     
                                                                                
             免。 如果是正常生死, 不至于如此 “把酒嘘唏”。 而对于国家来                                   
                                                                                
             说, 兴亡就在眼前, 在此巨变之中发生的, 可以谈论的、 容易引                                   
                                                                                
             起伤感的话题最多。 明兴元亡, 汉人重掌政权, 身为汉人的邵亨                                    
                                                                                
             贞却并不快乐, 他只是感叹说: “须信百年俱是梦!” 所幸的是,                                   
                                                                                
             作者并未就此沉沦, 最后的 “消忧之勉”, 仍然给人以某种期待                                    
                                                                                
             和光亮, “天地阔, 且徜徉”, 此中所蕴含的逍遥精神令人神往。                                   
                                                                                
             力求徜徉天地之人, 势必要挣脱政治的羁绊。 从这一点来说, 邵                                    
                                                                                
             亨贞的 “徜徉”, 与前述杨铁崖 《梦游海棠诗》 跋语中声称的                                    
                                                                                
             “成仙”, 有异曲同工之妙。                                                     
                                                                                
                 类似袁凯、 邵亨贞这样钟情于 “天地阔, 且徜徉” 的松江士                                 
                                                                                
             人, 后来选择杨维祯、 钱惟善、 陆居仁, 冠以 “松江三高士” 之                                 
                                                                                
             美名, 其实是寄寓了他们自己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 受 “钱鹤                                    
                                                                                
             皋事件” 余波的影响, 明初松江文人大多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                                     
                                                                                
             “三高士” 不仕新主的政治抉择, 寄寓了他们的价值理念。 通过                                    
             “三高士” 的 “塑造”, 他们也传达了不满于新朝的情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6 1  —                              
                                                                                
                                                                                
   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