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知青记忆.html
P. 5

的“苦酸甜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但它如同新中国的年轮那样,就刻在我们的脸上,

               印在我们的心上。
                    于是,一个问题发生了——“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青春”,究竟是“有悔”的,

               还是“无悔”的?这是人们在研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老三届”时,经常碰到

               的一个问题。

                    许多研究工作者希望我回答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因为,和我们的同学
               相比,我是历史的“幸运者”。我的导师周抗同志是从延安抗大走出来的哲学家,他常

               常对我说:“我对党没有任何个人的特殊要求,因为我是革命的幸存者。”他告诉我,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的许多战友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有的还是为了保护他们这些

               知识分子牺牲的。他说,当年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的时候,为了突破大清河封锁线,
               战士们在两边挡住子弹往前冲,而给他们这些知识分子下达的命令是“你们什么也不要

               顾,只要在战士们杀开的血路中间往前跑,跑得越快越好,跑出封锁线就胜利了。”就

               在那次突围中,他那些熟悉的战友倒在了大清河边。因此,他说自己是“幸存者”。

                    后来,我去山东时特地寻到大清河,凭吊那些为了保护党的知识分子而牺牲的战士。
               导师的教诲,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我。因此,我常常说自己是“幸运者”。我和我的同

               学们一样,和我们这一代知识青年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各种沧桑,但我毕竟在改革开放

               的年代进入了令许多人向往的学术殿堂,成为一名专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一名党

               的高级干部。而我的许多同学,却没有这样幸运,特别是有的女同学经历的苦难要比男
               同学还要多。所以,我常常告诉那些来采访我的人,你们要我来回答“知识青年的青春

               是‘有悔’的还是‘无悔’的”,我作为一个幸运者,说的话人们会认为没有说服力。

                    这里,面对着家乡的朋友,面对着我的老同学,来讨论这个问题,我的顾虑可以少

               一点。因为,我的老同学都知道,我们讨论的这一段人生,我同大家不仅没有什么两样,
               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我父亲被迫害致死,我和我的弟兄们经历的“青春”要比

               其他人更特殊、更复杂,我们经历的苦难可能比许多人更多。

                    尽管如此,我对“知识青年的青春是‘有悔’还是‘无悔’”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四个字:“青春无悔”。
                    首先,青春年华的美好,在于这是一个人充满理想和憧憬的时期。我们可以如实地

               回想一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有没有理想?是有的。当年,我们是抱着“好儿

               女志在四方”、“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样的理想上山下乡的。

               如果同今天的青年比一下,可能当年的我们比今天的他们更富有激情和理想。如果说思
               想出现波动,并不是在上山下乡艰苦的劳动中,而是在后来有的人读大学去了,有的人




                                                            4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