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知青记忆.html
P. 4

序



                                                         李君如




                    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知青记忆》,激起了我阵阵思绪的涟漪。
                    这里所说的“知青”即“知识青年”,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后

               期上山下乡的青年学生。有的地方把“文化大革命”前去边疆的“支边青年”也称为

               “知识青年”,形式上似乎也说得过去,因为大家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有知识的青年,

               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形式,这里所说的“知识青年”是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一
               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 1968 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据统计,松江各个中

               学有 1.6 万名高中生、初中生,打起背包,奔赴本地农村和黑龙江、云南、内蒙古以及

               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有的插队落户,有的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在农村,在农场,在

               边疆,贡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作为松江二中“老三届”的高中生,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当年我们在松江西门的县

               广播站旁边场地(现在的中山路与谷阳路相交处)集中,戴着大红花,在震天动地的欢

               送锣鼓声中,分坐几辆大卡车去各个公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到了城东公社,举行

               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后,卫星大队第十生产队(现属松江区车墩镇)的潘队长推着自行车
               来接我,把我的行李放到他车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到生产队后,队里的老老少少

               在仓库前场地上迎候我,队里把我安排在村东头小屋里住下的情景,至今历历在

               目……。从大队干部金锦其、陈秉章,到生产队的老老少少,一张张亲切的脸庞,以及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故事,在我脑海中跳跃式地闪现。当年我写下的日记中,还留
               着杨伯伯忆苦思甜的记录、阿合教我插秧的记录、自己在劳动中腰酸背疼之时同私心杂

               念斗争的记录、我们青年突击队抢收抢种的记录、公社组织各个大队的政治夜校辅导员

               到我们大队现场观摩农民夜学的记录,等等,等等。

                    我相信,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每个人脑海里都存有这样的“记忆”。
                    一旦打开这座“记忆”库,苦酸甜辣,各种各样的感受都会涌流出来。这是因为,

               作为“知识青年”,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这段常常被诗人、作家讴歌的人生最

               美好的时光,不是在宁静的校园和敬爱的老师身边度过的,也不是在温馨的家庭和慈爱

               的父母身边度过的,而是在远离父母和老师的农村、农场、边疆,在艰苦的农业劳动中
               度过的。我们的人生练历,就是由“苦酸甜辣”这四个字构成的。不仅仅如此,还因为

               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走过了人生的学生年代和职场生涯阶

               段,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这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其间


                                                            3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