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知青记忆.html
P. 161

文艺小分队




                                                          李  玲




                    那是 1969 年的冬天,怀揣“青春梦”的少男少女们毅然离开喧嚣繁华的大都市,
               来到了西双版纳一个叫扎松板的偏僻地方安营扎寨、兴修水利。说实在的,当时交通闭

               塞、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对年轻的我们姑且还能忍受,最难熬的是文艺生活的枯燥单调。

               正值花季的我们,特别是一批爱唱好舞的文艺积极分子,失落之感难以言喻……很快机

               会终于来了,营里为组织会演,要求各连队酝酿成立文艺小分队,由此,我们这些人象
               被注射了“兴奋剂”似的顿时精神起来。记得当时的我穿着一套新疆建设兵团的姐姐寄

               来的军装,神气十足地满连队“得瑟”、“炫耀”,我们几个文艺骨干聚在一起,兴致勃

               勃地担起了组建小分队的重任。那年月,我算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类,此次逮住

               机会该好好表现一番了。
                    要唱歌跳舞,音乐必须先行,首先要着手筹建乐队。那个年代普通乐器都难得见,

               “阳春白雪”类的高档器乐更是稀罕物,当然会摆弄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的运气

               倒是不错,在全连总动员下,得到了大家倾囊相助,觅到了长笛二支,二胡一把,口琴

               若干,难得的是居然弄到了小提琴两把,乐器的主人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乐队的
               演奏员。一试,不错!还有些水准,民族的,西洋的组合在一起,有板有眼,象模象样。

               下一步是挑选演员,规划节目,也挺顺当的。靠着我们的执着和热情,靠着全连上下的

               群策群力,靠着曾经学校演出队的那点“底子”,我们尝试赶排了《智取威虎山》《红色

               娘子军》中的几个片段。一些绝活,诸如“劈叉”、“亮相”、“云手”居然也恰到好处地
               派上了用场。更有意思的是那时各连队文艺小分队保密工作都做得特好,可谓“天机不

               可泄露”,为的是互相别苗头、争高下、露一手。想起来真是幼稚,清纯得可爱。那次

               会演,各连节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人才济济。台上台下都过节似得激动无比,当地

               的爱尼族老乡也被我们歌舞所吸引,纷纷加盟,在篝火中,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首战告捷,因而一发不可收拾。以后每逢节假日,营部都会组织会演,而且,每次

               会演都会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全新的感受。演技在提高,人气在提升,渐渐地文艺小

               分队的排练和演出成了那个年头最期盼的精神享受,演的盼着演,看的盼着看。一时我

               们的文艺小分队自然成了连队的“香饽饽”,脱产排练、改善伙食,有求必应,全连战
               友都成了文艺小分队的“粉丝”,也是我们小分队的坚强后盾,每次演出也都凝聚着全




                                                           160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