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知青记忆.html
P. 158
6 日治水改土动员大会上演出。大家群情振奋,我却忧心忡忡。二十多人的业余班子,
要排大戏,而且又是京剧,谈何容易?讨论务虚会后的第二天,许党员便宣布分工,主
要演员由回乡知青担任,我分配担任一个配角。那年月根本没有电视,没有唱片,更没
有碟片和 MP3。第一个星期里,我们抄剧本,背台词,练唱腔;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
苦苦回忆电影里的镜头,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和一招一式。第一次正式彩排,老
张等一溜公社干部十分不满意,批评演员普通话太差劲,唱得不像京剧,台型台风也不
佳。剧中“粥鹏脱险”一节中,扮演群众戊的回乡知青,把台词“这粥什么味,都发了
霉啦!”念成“独歪拉米拉”,引起台下大笑——后来大家都唏嘘他为“14636”大哥。
脑袋瓜极其灵活的副团长老金主张主要演员设 A、B 角,由下乡知青担任 B 角,老张指
定我演 B 角李铁梅。谁知,这 B 角一演就演到巡回演出的最后一场。
剧中地下党员李玉和被鸠山“请”去赴宴,女儿铁梅明知父亲此去凶多吉少,,在
生死离别之时,铁梅要喊一身“爹”,要扑到父亲怀里痛哭,我却喊不出来,扑不上去,
哭不出来。督阵的金副团长严肃地对我说:“小张,如果是你的爹爹被捉进去,你会怎
么样?!”我突然想起父亲遭诬陷打成现行反革命被“公检法”抓去时的情景,一声
“爹”字悲哀凄切感天地,泪飞呜咽泣鬼神。老金表扬我充满无产阶级感情,顾大姐肯
定我“入戏”了——我无言,我无奈,我苦笑。
从此,每次巡回演出到这个场面时,我在台上泪流满面,台下社员唏嘘不已。
阿庆嫂的眼睛
回乡知青小于被推荐上北大后,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他父母,谁知于妈妈左一声
“铁梅”,右一声“铁梅”,叫得我脸红到耳根;走在路上不时听到“铁梅”的叫喊声;连
自己生产队里的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妈也这么叫我了。我尴尬得应也不是,回也不能。
一个月以后,一些人不叫我“铁梅”了,他们亲切地直呼我阿庆嫂。
——公社革委会负责人老张,虽然年长我三四岁,是我学兄,但他因为也在松江二中
念过书,有文化,又搞过“四清”,政治思想紧跟形势,革命热情十分高涨。他见《红灯
记》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便要我们排演另一部样板戏《沙家滨》。
一听说让我演阿庆嫂,我头都胀了。阿庆嫂是坚强勇敢机智灵活的地下党员,我虽
然在学校里担任过团支部书记,但现在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年龄上与阿庆嫂
也有较大差距。见我直打退堂鼓,老张亲自找我谈话:“你扮演的李铁梅,很受贫下中
农欢迎,这证明了毛主席所说的,知识青年在农村是大有作为的,你不能辜负贫下中农厚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