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2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92
【从景德路到阔街】
社一般都不太大。
阔街卫生院的西斜对面 38 号被居民称为郑家墙门。郑氏为大户人家,
主人郑通汇(音)是大商人,曾在民国时担任松江商会会长,颇有影响和人脉。
郑氏后裔中出了位名叫郑为的艺术家,生在松江。1943 年毕业于国立艺术
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1993 年从上海博物馆退休开始写作、收藏、
画画,是位极有才华的书画家、史论家、鉴赏家。生命中最后的 20 年,编
写出版了 36 万字的《中国绘画史》,吴冠中先生为此书作序。郑为生前就
说过,松江有两处地方与他有关:一是邱家湾那个教堂边上有假山池塘的那
幢院子,另一个就是阔街的郑氏老宅。
郑氏老宅的东隔壁是阔街 36 号(可能记错)杨家房子。在杨家房子的
一个大客堂里集聚着一群松江妇女中的刺绣能手,20 世纪 50 年代,她们由
松江镇(时称城厢镇)组织起来,集中从事枕套等实用刺绣。上海有关部门
统一收购,出口换取外汇。阔街刺绣社的这些妇女有好几个毕业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松筠女校刺绣班,其中有一位叫戴明教的老人 70 年代中期被松江
工艺品厂聘去,担任顾绣车间刺绣技术指导,带了一批年轻绣娘。时隔 30
多年,顾绣在松江政府扶持下,2006 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项目,戴明教师傅被列为该首批项目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带的学生当
今继续在传承顾绣技艺,成绩非凡,为松江文化争得光荣。
在阔街,我印象中还见过两位瞎子算命先生,据说是师徒关系。听长
辈说,那位年老的叫乔惠云(音)。印象中穿着长衫,戴副墨镜,手持引路
杖。乔某解放前就在阔街行业了,也有点名气。解放后,人民政府破除迷信,
不信这些,这种行业要改造。我回忆的这个情景大概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当时街上基本没有车,自行车也很少,只见算命先生笃悠悠地持杖慢行,我
看见他的正面,然后看着他的背影,身影在阳光下最后显得越来越小。
时代迁移,风风雨雨。历史的风把一切吹起吹落。今天的阔街,旧貌
换新颜。除了它的长度未变,若瑟天主教堂还在原址,其他都已无踪影。
我回忆的那些事与物均成历史,它们必然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小小的浮标,
不知它还能浮多久。
我为此庆幸:至少这条与我生命成长相关的老街还在,仍叫阔街。
180 松江老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