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松江老街巷.html
P. 191

【从景德路到阔街】
             家常,好不热络。
                  阔街偶尔也会迎来上海收旧货的来客,他们知道松江大户人家多,不
             少百姓家里也许能翻箱倒柜找出一些旧货,如旧手工艺品、旧字画、瓷碗、

             瓷碟、瓷盆、瓷缸、银圆等,均能换钱,百姓换了补贴家用,当时换上几元
             几十元已算不错。他们收的旧货进上海文物商店。
                  挑担做生意的还有以旧货换“醉白糖”的,家里没用的东西换几块糖

             给小孩吃。这个担子一来,必招来一群小孩。更有趣的是,有时来了捏泥人的、
             做寻糖的、轧棉花糖的、爆米花的、磨剪刀的,这条街就特别热闹起来。

                  阔街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有晚上的路灯,小孩晚上出来玩耍,如没有路
             灯是不敢出门的。即使读初中了,夜自修回家,如逢断电,黑通通的街,心
             里真有一丝害怕。那时倒不怕什么坏人,而是怕鬼,完全是心理暗示,从小

             听鬼故事的后遗症,唯一能做的就是快跑别回头。晚上的阔街当然很少断电,
             被暗黄的灯光照着,一片片微亮的街面断断续续穿成一条带状。路灯的灯罩

             有点像清朝小兵的帽子。冬天街上,行人很少。至夏秋,一团团蚊子围着
             灯光乱舞,纳凉的街邻仍喜欢在靠近家门口的路灯下摇着蒲扇,拍赶蚊子,
             拉着家常。

                  电线杆上时常贴着宣传的细长条标语,如“讲卫生,除四害”“大家动手,
             消灭蚊蝇”等。到“文革”期间,标语更多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造

             反有理,革命无罪”之类的,现在都已成历史,甚至是笑谈。字是毛笔写的,
             纸是很薄的那种“洋纸”,有黄、红、蓝三种。买纸的地方在中山路上的百
             年老店鼎泰丰,离阔街很近。

                  阔街上还有专做糕饼的食品公司。我放学回来,走过宋家桥和神仙(音)
             弄口,即是食品厂的围墙,阵阵香味溢出围墙,诱人嘴馋。当时,粮食定量

             供应,一切粮制品必须使用粮票。谁把一个月的粮票丢了那是天大的祸。三
             年困难时期,食品厂生产的糕饼是计划供应。我们从懂事起,都知道节约粮
             食是头等大事。这个厂就是后来松江食品厂的前身,再后来至今倒不甚明了。

                  据我姐说,阔街东段靠近食品厂还有一个小旅馆,不记得名了,很小,
             但很干净。松江人十分讲究干净卫生,旅馆后门就是那条我学游泳的河,洗

             涮东西很方便。当时人来客往不多,所以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松江的旅

                                                                               松江老街巷    179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