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松江故事
P. 142
134 松江故事
北, 病之轻重强弱缓急而投之, 故而百不失一”。
明代松江府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教育昌盛,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为医学经验的积累和传统理论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为医学著作的出版和
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便利。加之交通的发达, 促进从医者出外学习,
访师拜友, 共同提高。疫病的流行, 也迫切需要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医学
理论的深化。明代, 松江府的中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形成不少中
医世家。据《 松江府志》 载, 明代松江名医多达93人。
华亭名医施沛, 勤于著述, 所著《 祖剂》, 溯流追源, 使方剂有宗可查,
有祖可考。便于了解附方与主方的承启关系, 掌握同类方剂的组成、 转
换、 变化。所著《 藏府指掌图书》 和《 经穴指掌图书》 内容简洁, 图文并列,
可谓明末脏腑图论和经穴图论的集大成之作。施沛的《 医医》 与《 说疗》
两部医论, 对医德医风、 医患心理、 社会环境、 风俗习惯等进行探讨, 角度
独特, 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华亭李中梓, 研究岐黄四十载, 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深受易水、 温补诸家影响, 与名医王肯堂、 秦昌遇、 施沛、 喻昌等交流学
术, 切磋技艺。治学主张博采众家而不偏不倚, 尤擅总结前人经验, 归纳
治癃闭七法、 治泄泻九法等; 在李时珍“ 二十七脉” 基础上, 补人疾脉, 合
为二十八脉。提出“ 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 的观点, 成为医界圭
臬。他的《 诊家正眼》《 病机沙篆》《 本草通玄》, 经门人尤乘合编为《 士材
三书》, 广为流传。《 内经知要》《 医宗必读》 寓普及于提高之中, 是学医必
读之书。其学一传沈朗仲, 再传马元仪, 三传尤在泾, 发展成“ 士材学
派”, 使独具特色的松江府医学代有传承, 发扬光大。
明代, 我国造船、 航海技术日益高超, 与亚非诸国经济、 文化、 医学的
交流逐渐密切。永乐十四年( 1416年), 松江府上海县医生陈常, 跟从郑
和出使, 随船从事航海医疗保健。为人恭勤诚厚, 上官与随从皆器重之。
后又两度远航, 十年内三度往返, 到达30个国家, 沿途传播中国传统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