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松江故事
P. 141

逸闻旧事    133



                 略述明代松江名医







                   儒家与医家都是我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彼此相通。在松江的历

               史上, 不乏通过行医积累财富, 随后培养子弟, 科举成功而走上仕途的例
               子; 也不乏弃官后归隐故里, 悬壶济世的名医; 儒生大多在攻读四书五经
               之余, 也涉猎岐黄之术。在古代, 读书人粗通医道者不少, 而为医者一般

               都有较好的儒学根基。
                   明代初年, 最有名气的医家当数徐枢( 1355—1441)、 徐彪父子。他
               们的先祖是南北朝名医徐熙, 此后子孙相传, 医名显赫, 出入刘宋、 南齐、
               北魏、 北齐的宫廷, 为南北朝的王室、 士庶诊治, 屡获奇效。到了明代, 徐
               枢、 徐彪父子均成为太医院御医。徐枢, 字叔拱, 华亭人。徐枢的父亲徐

               复, 元至正年间( 1341—1368) 任海盐州医学教授, 精研《 素问》《 灵枢》, 治
               病常审南北, 察强弱缓急而授方, 所治多效。徐枢受父术, 工诗善医。明
               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 荐为秦府良医正。永乐十三年( 1415年) 入太医

               院任御医, 后掌院事, 官至太医院院使, 治病屡奏奇效。年八十告老归
               里。著有《 订定王叔和脉诀》。徐枢传医术于子徐彪。彪字蔚, 明正统十
               年( 1445年) 以善医荐入太医院。当时, 代王患有脚肿痼疾, 御医束手无
               策; 昌平侯杨洪在边关病重, 势将不起, 徐彪受诏往视, 皆不过十天而愈,
               遂留御药房, 三年后擢升御医。景泰二年( 1451年) 迁院判。尝侍禁中

               每以医谏, 景帝问药性之迟速, 彪谓:“ 药性犹人性也, 善者千日不足, 恶
               者一日而有余”; 问摄生之道, 则以固元气对, 其因事纳忠讽谏类此。后
               参与修中秘书录。彪质直通达, 晚年以书画自娱。著有《 本草证治辨明》

               十卷、《 论咳嗽条》 及《 伤寒纂例》 各二卷。邑人誉称徐氏“ 其治病常审南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