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59
杨维桢还是杨维祯?
子维桢泣血谨录”。 按常理, 悼父之文所署必为其真名。 细读此
文, 可以得见维桢的家世, 也可以理解 “维桢” 之名寄托着杨父
的教诲和期望。
从字义来看, “桢” 为古时筑墙所立之柱, 喻担当重任的人
才, 亦有刚木之意。 杨父为儿子取名 “维桢”, 正表达了他对儿
子成为国之栋梁的期许。 杨家可谓官宦世家, 其先祖可追溯至东
汉太尉杨震。 唐时, 杨虞卿官至太师。 五代时, 杨岩官至吴越丞
相, 岩孙杨洋官至兵马使。 维桢曾祖文修, 通晓天文地理, 精医
术, 性淳孝, 以嗜善仗义闻于乡里, 人称 “杨佛子”, 朱熹曾慕
名造访, 与谈竟夕。 祖父杨敬, 善治生而好施。 父杨宏, 字国
器, 性淳厚, 重然诺, 乡里称作 “善人”。 母李氏, 贤而通文史,
为宋丞相宗勉四世孙。 这样的家庭环境, 对维桢的学习和成长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父亲杨宏孝顺其母、 友爱兄弟、 处事刚直、 为
善乡里的言传身教, 使得杨维桢继承了其刚直、 宽厚的性格, 一
生 “与人交无疑贰。 贱而贤, 礼之如师傅; 贵而不肖, 虽王公亦
蔑视之”。
杨宏以 “国器” 为字, 可见其抱负。 他对维桢又特别寄予厚
望, 于诸子中最为器重, 常说 “成吾志者, 维桢欤”? 他聘名师
为维桢授 《春秋》, 维桢二十岁时, 不为娶妻, 反遣其游学四方,
并卖马寄钱。 维桢用这些钱买了新书 《黄氏日钞》 《黄氏纪闻》
若干卷, 杨宏 喜 形 于 色, 亲 自 装 订, 称 赞 说: “所 获 不 多 于 马
乎?” 维桢二十五岁, 乡里推荐他参加科考, 杨宏不仅不允, 反
筑万卷楼于铁崖山, 闭置维桢读书其上, 去梯, 每日辘轳传食。
— 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