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56
传奇“三高士”
3 分期说。 当代学人以乔光辉为代表。 乔光辉考证杨氏墨
迹得出结论, 认为以至正十九年 (1359 ) 杨氏徙居松江为界, 早
期多用 “祯”, 晚年则多用 “桢”, “祯”、 “桢” 二字分别代表了
杨维桢早年秉持的儒家正统用世思想和晚年 (尤其是隐居松江
后) 矫激狂放、 与正统多忤的倔强个性。 乔光辉还指出杨维桢曾
用 “贞” 字, 缘于元明易代之际内心的两难选择 (《杨维桢之
“桢” 字考》, 《文教资料》 1999年1期)。
4 避讳改字说。 清代吴履震所辑 《五茸志逸》 记载: “杨廉
夫维祯字当从木, 而往之见其真迹作 ‘祯’ 字, 常以为疑, 近偶
以其所藏岁月考之, 始得其意。 盖国初诸王有讳桢者, 先生之从
‘示’, 皆入国朝书也。 推之可以验其书之真伪。” 即谓入明以后,
因避讳改 “桢” 为 “祯”。
以上四说, 似乎都有理有据, 然据前三说, 可推知避讳改字
说为误。 首先, 朱元璋第六子朱桢, 洪武六年 (1373 ) 受封楚
王。 从杨维桢手迹看, 早在至正五年所作的 《梅花百咏序》 中已
署 “祯”; 其次, 杨维桢弟子贝琼洪武初年所撰 《铁崖先生传》
用 “桢”, 更证明避讳说难以成立。
杨维桢墨迹中 “桢”、 “祯” 均有使用, 被他引为知己的宋濂
与跟随他多年的弟子贝琼分别采不同之字, 正德以来历代 《松江
府志》 中 “杨维桢”、 “杨维祯” 两种写法并存, 《辞海》 虽采
“祯” 字, 但同时注明 “一作桢”。 笔者以为, 姓名是最重要的文
化符号, 结合杨维桢生平经历与思想历程来探究 “桢”、 “祯” 之
辨, 可以破解这个谜团。
—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