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三高士”与松江(内页)
P. 143


                                                                                
                                                                                
                                                                                
                                                 钱惟善生平事迹中若干问题献疑                 
                                                                                
                                                                                
                                                                                
             洪武三年五月, 好友杨维祯病逝, 钱惟善作挽诗曰: “生前母应金                                   
                                                                                
             钱梦, 死后人称铁笛仙。” (引自刘绩 《霏雪录》) 这时, 钱惟善身                                
                                                                                
             体尚健, 文思敏捷, 但他没有因为知己好友去世而回到杭州颐养                                     
                                                                                
             天年, 而是继续留在松江参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直到洪武十二                                     
                                                                                
             年, 他还在协助沈易编撰 《幼学日诵五伦诗选》, 该书内集五卷,                                   
                                                                                
             外集七卷, 署名为 “云间沈易翼之编选”、 “曲江钱惟善思复校正”。                                 
                                                                                
             集内也收有钱惟善诗作多首, 有的见于 《江月松风集》, 有的为后                                   
                                                                                
             来新作。 编成后, 钱氏应沈易之请, 于是年三月十六日为之撰序。                                   
                                                                                
             这是一部教松江儿童学诗的启蒙书, 其中也凝聚了流寓诗人的心                                      
                                                                                
             血。 而曾受教于钱惟善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当也不少, 本文仅举                                     
                                                                                
             顾禄 《寄钱思复先生》 一诗为例: “诗名藉藉重清朝, 大雅遗音岂                                  
                                                                                
             寂寥? 帝子锦机鸣月夜, 仙人玉佩度云霄。 昌酬多著名公笔, 采                                   
                                                                                
             录终迂奉使轺。 自愧不才蒙见奖, 愿分膏馥润枯焦。” 按顾禄, 字                                  
                                                                                
             谨中, 松江人, 少时曾从钱惟善受学, 颇受奖掖。 洪武初入京,                                   
                                                                                
             为太常博士, 因寄此诗表达敬谢之意。 为了诗和诗的传承, 钱惟                                    
                                                                                
             善晚年追随杨维祯来到松江栖居; 杨维祯逝世后, 他继续在松江                                     
                                                                                
             与本地陆居仁等一起演绎着富于诗意的生活, 直到像杨维祯一样                                      
             老死在这片热土上。 这大概就是后来松江人要把两位外地文人和                                      
                                                                                
             一位本地文人追尊为 “三高士” 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而上海的文                                    
                                                                                
             化艺术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 也正是受益于元末明初以来松江本                                      
                                                                                
             地文人与流寓文人一起创造历史的传统。                                                 
                                                                                
                                                                                
                                                                                
                                                                                
                                                                                
                                                                                
                                                                                
                                     —    9 3 1  —                              
                                                                                
                                                                                
   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